下午输液的时候,一个小护士在我的左手上拍了好几下,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实习生,因为她看不准我手上的血管,我想自己这个年纪虽谈不上血气方刚,但手上的血脉还是清晰的。
果然,这护士费了好大的劲才终于将针头扎进我的手中,尔后,我感到一阵疼痛并随即转为隐隐酸痛,我清楚没有扎准,再过一会我的左手就会肿起来的。那护士也十分紧张,抓着我的手看,我对她说,你一定没有扎准,快拨出来换右手重扎吧,她的脸立即红了起来,又小心翼翼地拨出针头,并在我的手上捏了好一阵,想帮我止住已经溢出的一点血及疼痛。
扎右手时,这位护士观察了半天终于失去了勇气,默默地走到护士室叫来一位年长的护士,那年长的护士十分麻利地抓住我的手,扎得又准又狠,成功了且十分顺利。那小护士同样默默地帮着我用胶布固定好液管调整好输液速度,明显地怀着一丝欠意,低着头离了。
我也默默地看着她离开,左边的手疼了半个小时。
我想,任何人都有错的时候,她在我这边错了,一定,将会减少一个疼痛的病者,我想,她也许会记住我这个宽容的病人,一个宽容和理解医疗人员并不多的急诊室输液大厅。
那一刻,我似乎得意于自己思想的伟大,快乐于宽容别人的快乐。
但我同样在反省,我能否保证自己事事宽容处处理解别人呢?!
反省之余,写下日志以日后对照。
此时已是零晨二时,上周《中国新闻出版报》的冯威小弟约我一篇专稿,本准备前天完成的,不想来了一场急性病,晚上时觉得身体恢复了许多,于是十点钟开始构思并撰写,现已经基本完成,因为今天即周二这篇稿要上版面,明天(周三)即见报。
这篇文章是我根据当下出版界一味追求畅销书现状及有关于常销书的概念,推出一个业界全新的概念:“图书中线产品”,也许这正是业界很多有识之士在努力的,我只是用我的文章力图让这个概念清晰起来,对出版业的运营模式是一个创新,对出版社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有益的引导。文章标题暂定《图书,呼唤中线产品》。
因和报纸有约,我的文章报纸首发后我才能发表于自己的三石图书文化传播网和博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