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教授李定广
(2017-02-10 07:33:48)
昨天看到幸福肥东微信平台上的一个关于《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李定广教授的消息。他还是唯一一位从策划.命题.审题.到创作与审定台本.辅导主持人.录制.剪辑.终审八个环节全程参与的专家学者和操盘手。帖子是我女儿在朋友圈里转发的。我看了一半,就高兴不已,立即又转发多人。女儿还还特意加了一段话:“李老师追求学问的道路是一条奋斗之路,励志之路。多年前因需要一些资料与老师联系,老师不仅寄来资料,还在电话中细细指导叮嘱。”
我和定广教授认识还是比较早的。当时对他的印象就比较好。总感觉他和一般的年轻教师不一样。在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许多小青年身上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来的那种市侩和俗气。他地地道道就像个做学问的人。因为我一贯喜欢和这样的人接近。
定广当时家境比较贫寒。正如他妹妹介绍的那样:他自幼就过继给他叔叔做儿子了。他老家的那个村庄叫李岗,水利条件不好,农民的收入较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他们那里的农民一年累到头,还是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的。他家的日子也是一样。以致过年压岁钱都没有。他就自己动手用黄泥做元宝,晒干后用红纸裹好,年三十晚上悄悄地放到人家门槛上,初一早上大门一开,元宝就滚到家里来了。这叫做“大门一开,元宝滚家来。”十分吉祥如意。当然,初一上午,散元宝的人就会上门讨元宝钱。这事情一般都是家境比较困难的人才去做的。上小学了,还穿破了的裤子。但是,贫寒的家庭环境并没有磨灭他求知的欲望和意志,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刻苦学习的自觉性。他的记性特别好,一本小人书看了,就能够仔仔细细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定广和我既是同事,又是老乡。他家在袁河西水库的东边,我们在水库的西边。两个村庄相距两公里多点。他那年到我老家的小学工作时候,我在区教育小组上班。我女儿在老家的小学读书,他是我女儿的语文老师。这些年来,我每次和老家的那些退休老师相聚,在一起回忆当年在一起时的那些往事的时候,情不自禁地都讲到定广。一致评价他人十分忠厚,喜欢看书学习。当然,大家不知道他现在这么有学问。正是因为他当过我女儿的语文老师,所以,我女儿那年因为复习需要联系他的时候,他十分耐心地解答了我女儿提出的几个问题,还及时寄来复习资料并一再予以细细的指导和嘱咐。前些年,他还专门通过他的妹妹带给我一本他的学术专著《古典文学新视觉》,并且题写“袁良雨先生指正。弟定广奉”的文字。我十分惊喜,也不胜高兴之至。这本著作我读了又读,且与家中书柜里的古典名著摆放在一起。
他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的消息传到他曾经工作过的梁园中学的时候,所有的老师可高兴了。那些老教师们都纷纷夸奖“定广真了不起。是我们梁园中学的骄傲。”大家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刚到梁园中学的时候是和其他年轻老师一起住大宿舍的。因为人多嘈杂,严重影响他看书学习。他直接找到学校总务处的领导要求一个人单住。哪怕条件差一些也行。后来领导满足了他的要求。这也为他刻苦自学创造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活环境。
定广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是学问好,而且人品也好。他的婚姻是上人包办的。女方是他叔叔从小抱养的一个小丫头。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家里要求他结婚时,虽然他十分惊愕,十分不愿意,可他最后还是按照家里人的意愿,和那个姑娘成了家。有不少人觉得不应该这样。凭定广的公办教师身份,找一个教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同时也担心他的婚姻能否持久。事实证明,定广是个负责人的男人。既然结了婚,就不能三心二意。不管是在读研究生,还是后来当教授,他都没有半点绯闻。他的妻子还是常年在老家种地带孩子,当她的农民。后来,定广执教的汕头大学知道了这个情况,才安排他回来把妻子和孩子一起接到学校去。并安排她的妻子在学校食堂上班。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再后来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又到了上海。当然,妻子孩子也一起到了上海。
昨天晚上,我们在家聊天时说:定广刚过五十岁,正是做学问的好时光。我真心祝愿他取得更多的学术成就。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