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热”的持续升温,比较时髦的旅行方式还是诉诸于朝圣、访古等文化意涵,譬如余秋雨先生的那本《文化苦旅》,就彰显着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的行走模式。而最近10年里,则是所谓“背包客”的泛滥年代,当越来越多的人背起行囊,热衷于登山、探险、溯溪、骑行等活动时,五花八门的旅行文化,开始在生活中蔓延开来。
这些新的旅行者,不满足于传统的平淡,他们喜欢到人迹罕至的荒野山间,流连于遥远的乡民部落。这些人不喜欢城市,却陶醉于乡间的田园气氛,他们喜欢到中国的西部去,那里有不同的文化。正是这样,无论何时进行统计,云南、贵州、新疆、西藏这些省份,永远是排行榜上最热门的目的地,那里的风光与风情,吸引着旅行者的目光。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背包客们不断追逐着偏远的地方,仿佛只有人烟稀少处,才能承载起“旅行”的意义。这些人手拿相机,在少数民族的仪式间穿行,他们喜欢身着传统服饰的乡民——既然来到了山野,就一定要留下属于“山野”的影像。记得去年冬天,我在哀牢山间的长街宴上,看到几十位摄影发烧友围着一位哈尼族姑娘不停地按动快门,他们顾不上女孩的感受,更没兴趣理会周围那些身着现代服装的哈尼男人。有时我会困惑,这样的旅行,究竟在标榜着什么?为什么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能作为旅途中的驿站?在十年前时,诸如丽江、凤凰这样的地方,还频繁出现在背包客的讨论之中,他们曾不厌其烦地加以描绘,用华美的辞藻和诗意的语言勾勒着古城的美丽。但在10年后的今天,随着普通游客的逐渐增多,这些地方已经为名声所累,即使玉龙雪山或吊脚楼依然如故,它们都很难再吸引背包客的目光。
这些年来,似乎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很多景点因背包客而流行,但在名声远扬后,它们却淡出了背包客的视野。互联网的发达,使得这种流行周期愈发变得短促。谈及国内的景点时总是言必称西藏,偌大一个中国,竟然没有多少可供游玩的地方。最近几年流行出国游,越南、柬埔寨、尼泊尔这样的周边小国,成为了国内背包客的首选。自助旅行刚刚兴起时,国内的背包客被称为“驴子”,后来在一些旅游网站上,为了区分进入这个圈子的早晚,又有了“老驴”与“新驴”的叫法。再往后,当自诩为背包客的人越来越多时,“老驴”们已经唯恐别人称他们为“驴子”,他们要和后来者划清界限,这种称呼上的微妙变化,也彰显出此中人们的复杂心态。旅行本应是一种生活,纯粹个人化的,不属于特定的群体,不代表流行的价值。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和其他身份一样,它显然承载了过于复杂的内涵,我们视其为一种符号,以此来区别他人。在这样的顾虑中,人们为了行走而行走,也就因此失落了旅行的真正意义。或许为名声所累的并不是大众化了的景点,而是这些自命为“背包客”的群体本身。护照里的邮戳越盖越密,心情却反而更空虚。四处搜集的明信片,墙上贴满的美丽风景,掩不住对你挥之不去的情感和记忆。下一站要去哪里?什么时候才开始思考旅行的意义,什么时候想起你许久不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爱你"...每一次旅程,每一段感情,我们从来说不出它真正的意义,可是那些或许酸涩或许甜美的记忆,却一次又一次,在聆听绮贞的歌曲时,一点一滴的被牵引出来。
我以为,旅游是有目的的,旅行是无目的的,旅游是消费,旅行是体验,旅游是对日常生活的短暂逃离,浮光掠影的探奇一番,多是满足一下审美体验;旅行是切入另一种生活的契机,无数的可能性在短暂的旅行途中向你敞开,而你则沉醉于其中的美好,非常不情愿结束旅程,可能生活的道路在旅行之后就此改变。旅游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狂欢,旅行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人的孤单。旅行融入人文,只有带者思索才是旅行。旅行就像读一本好书,看到前面,总想看结局。于是粗略地看完它,知道了大致情节与结局。然后再次翻开,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意识,就此开花。
我的理解是,普遍意义的旅游,只是把远方的风景放进相机里,用某种优越感去释放对陌生和新奇的需要,而真正的旅行,当是把路过的风景和行人放入眼睛里,欣赏而宽和地体味,然后,细细地融入到自己的心里。旅行有很多种,观光是一种,度假是一种,到此一游是一种,深度感知是一种。人文地理属于深度旅行的范畴。是有知识价值的旅行。我倒觉得把自然和人文分开,把旅行分为两种,再贬低其中一种是很没有必要的。人和大地从来都没办法分得很清楚,纵然是人类文明没有触及过的地方仍然会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完全是取决于个人心性的敏感度和感受力,和采取哪种方式旅游没有什么关系的。
一直以来,认为旅行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的行走,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感叹。偶然发现了这个组,喜之,留了下来。人文地理,窃以为名起的很好。这与院校的专业学术是相悖的。到一个地方旅行,遇到人和事和景,自然就有了感受。于是人文和地理相结合了。因为一个人,留恋一个地方;因为一个地方,留恋了那里的人和事,一切都因为记忆而眷久弥新。在你的生命长河里,这些点滴的华彩让我们充满喜悦,悲伤,感动,惊叹。用脚步、双手、耳朵、鼻子、眼睛、皮肤,去触碰一个城市。坐公交车,听陌生的方言,看地图,找老街,钻小店,躲大雨。
一半旅行一半晃荡。其实,走一个城市,不长久的居住的话,很难说,我们理解了它。人文地理,只是,我们想象的一种触摸方式。终究是过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我们找的,就是这样一种照面吧。
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同的心情和目的进行着不同方式的旅行,每个人感受到的意境和得到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旅行和心情有关。大多数人旅游只是满足好奇心;少数人旅行讲求心灵与大自然的融合,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相遇,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遇......
世界是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能看到其中一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