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还有多少地方可以散步?

(2010-12-30 22:59:44)
标签:

人行道

北京地铁

美学散步

城市

老北京胡同

杂谈

   北京:还有多少地方可以散步?

    2010年12月23日,北京买车开始摇号;12月30日,北京地铁大兴线、房山线、亦庄线、昌平线一期、15号线首开段将同时开通运营。由此,北京轨道交通的总里程将超过300公里,但这能解决北京的拥堵问题吗?北京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北京:还有多少地方可以散步?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六个大呼啦圈,且环距越来越大。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通”激起的那种。面对急剧的扩张,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每逢赶时间,我从不敢搭私车去机场,看错一个路标,前程就毁了。

    那些街上的晨跑者,那些蹦蹦跳跳上学的孩子,那些笑逐颜开、边走边聊的早班人,那些黄昏时的遛弯族……那些用脚步生活的人,怎么都不见了呢?
    马路的扩展挤占了许多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许多北京人现在已经是上天(桥)入地(铁)了,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收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大”编织的迷宫复杂而诡秘,无端制造的浪费与周折,让一切“准时”的承诺都变得可疑、艰巨。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的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几月不出门,即有一种陷入“异地”的恍惚感和迷失感。
    记得购房时,关于地点,我有个愿望:能一句话说清我究竟住哪儿,并让朋友凭这句话找得到我。后来才发现,这想法太迂腐了!除非你住在天下皆知的某个地标旁,但以正常的购买力,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我曾给一个朋友发短信,说明来我家的驾车路线,尽管言简意赅,还是耗了50多个字。
    据说,法国一知名学者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意义。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我的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的感觉。一家伙恶狠狠地感叹道:“天天三小时!他妈的,练书法我早成了大师,下围棋我早晋级八段了……”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都虚掷在了路上。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搡、刮擦、焦灼、噪音、污染……整个一个皱眉和骂娘的过程。
    我一直深以为,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我对“散步”一词有着本能的偏爱,多年前逛书店,一眼瞅见封皮上有“散步”字眼的两册书: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卢梭的《一个孤独者的散步》。二话不说捧回家,果然是好书,极好的书。我热爱散步的人生,信任散步的产物。好的灵感、音符、情愫,就像蚂蚱藏在你的途中,会突然于草丛中跃出。
    在什么情况下,漫步会成为城市的主题,人会心甘情愿地安步当车呢?除城不能太大、任意两点间不能太远外,还有两条:沿途空间应有舒适性和愉悦感,有魅力,不乏味;人的生活节奏相对舒缓,不焦灼。后者属时代心境,最难化解,不再赘述,只说空间。
    一个城市是否对脚友好,是否对漫步发出了真挚的邀请,看“人行道”即一目了然。人行道在道路系统中的地位,直接反映出城市对脚的态度。而普遍的现状是:人行道的待遇太差了,较之宽阔的车道,它要么被忽略不计,要么被严重冷落和边缘化,甚至被侮辱。不仅人行道受车道欺负,行人在车辆前也被迫礼让、退避、服从。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誉和尊严。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不可否认,长安街乃京城最伟大的街。我曾尝试在这条伟大的街上散步,发现唯深夜可忍,白天只适于车,不适于人。它空阔嘈杂,油味呛鼻,让人心烦意乱不说,且树稀荫小,不便停驻和小憩:它虽建筑林立,但缺乏细节,没有老北京胡同的那种灵性。而且,其笔直、宽阔,决定了它只适于游行和阅兵,不支持个体的散漫和自由。
    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当走路成为一件乏味的体力活,兴致即衰了。人行道的物理性能再好,也只能是运动一下筋骨,寂寞而出,索然而归。在广州、厦门和泉州的老城,我与一些残破的旧骑楼邂逅,它们身处繁华,临街倚铺,探出一溜檐廊来,长达几百米,可遮风蔽雨挡晒。据说该设计曾风靡于南洋,和古廊桥相似,它处处体现出对行人的召唤与体贴,可谓关怀备至,非常温馨。
    北方的林荫道、风雨亭,南方的骑楼、廊桥,都是漫步文化的产物。或许是车马稀少之故,祖先在建筑上极其呵护行人和散客。现代场馆则相反,重车辆,重利润,停车场的设施、服务皆一流,但一个过路人休想从建筑中得到任何免费的好处。

    绿色出行、以人为本,说来容易!还有多少路我们可以漫步?还有多少道我们可以骑行?希望有关部门认真想一想,还有多少路可以扩展?还有多少地铁可以建?还有多少号可以摇?还有多少土地可以被践踏?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活环境?

过去我一直深爱着北京!现在依然爱着北京!别让我的爱渐行渐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