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类真的离不开它们吗?

(2009-10-13 09:41:38)
标签:

手机短信

精神疾病

课业

3g

布洛克

澳大利亚

杂谈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高科技,许多人对于电脑及手机的依赖程度也与日俱增,但其实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健康。日前《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称,人们对于手机短信及上网的过度依赖有可能也是一种精神疾病。

人类真的离不开它们吗?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杰拉尔德·布洛克(Jerald Block)博士说,发送手机短信及上网成瘾的患者主要有以下四种症状:当登陆不上网络的时候会产生孤独挫折感;强烈渴求升级到更高配置的设备;在新设备使用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体验他们上瘾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类真的离不开它们吗?

    布洛克博士称,尽管发送手机短信与互联网没有直接联系,但也属于信息即时传送的一种形式。他表示自己之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注意到有许多机动车事故是由于人们在驾驶过程中收发手机短信造成的,这种即时传输信息的手段会造成许多麻烦。

 

人类真的离不开它们吗?

    现年21岁的销售顾问巴塔利亚表示,尽管她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及手机,但是她不会把自己归类为那种在线交流成瘾的人。不过她也能预见到,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活方式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其后果会很严重。她说:“在线交流现在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过我自认为还没达到成瘾的程度。” 尽管她并没有整天都坐在电脑前,但当她下班回家后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上网。

 

人类真的离不开它们吗?

    澳大利亚卧龙岗(Wollongong)大学医学院的罗勃特·卡普兰博士表示,他早在1998年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上网成瘾的病例,从那以后他注意到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由此导致精神疾病的病例呈上升趋势。

 

人类真的离不开它们吗?

    澳大利亚当地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该国儿童平均每天花费1小时17分钟上网,15岁至17岁的青少年则在发送手机短信上平均每天耗费30分钟,并平均花费25分钟玩网络游戏。

 

人类真的离不开它们吗?

    手机成瘾症非正式医疗诊断,但已被认为和赌瘾、毒瘾、酒瘾或饮食疾患类似,寻求立即满足而不知节制的冲动行为,对于个人工作表现、课业学习或社交互动会造成伤害。

 

人类真的离不开它们吗?

    我们享受手机等科技产物带来的好处时,也应懂得适可而止,倘若因贪图方便、享乐而沉湎其中,心灵反被这些东西所束缚、控制,让它们成了自己的主人,那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截止2009年5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到6.8亿。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说,2009-2010年我国三大运营商预计完成3G投资2800亿人民币。鲁向东说,通过3G的建设在未来两三年内,能拉动至少两到三万亿人民币的社会投资。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的数据表明,中国的移动用户数和互联网用户数均是世界第一。从上述数字可以断定,中国手机或网络成瘾的人数绝不会少!

我们享受手机等科技产物带来的好处时,不禁要问;我们真的离不开它们吗?

    手机成瘾者常见表现:
  1.无法使用手机时(如忘了带、没电、收讯差)就会心浮气躁,全身都不对劲。
  2.完全无视时机是否合适,讲起手机就浑然忘我,忽略旁人的感受。
  3.三不五时就在确认有无简讯或来电,怕自己不小心漏接。
  4.每天花太多时间在手机上,已明显影响工作、课业与人际交往。
  5.手机帐单金额不断增加,甚至多到无力负担。
  6.没有接到他人电话时,会反覆检查手机是否有开机。
  7.用手机处理生活中所有的事务,没有手机就什么都不行。
  8.未能立即接到回音,整个人会魂不守舍,情绪变得忧郁、焦虑。
  9.无时不刻就在找机会使用手机,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立即通知别人。
  10.明知场合不宜打手机(如开车、医院),却不愿忍耐,宁可冒险或违规。

    解决方法:

    1.追踪记录:每天查看利用手机从事的活动内容与耗费的时间,并将其整理在笔记本上。如此持续进行

      一周后,再逐项检讨当时这样做,有无意义或必要性。
  2.渐进减量:若确认有「太超过」的现象,由剔除不重要的活动开始,使用时也尽量提醒早点结束,藉

      以逐步缩减时间(例如设定每周减少10%用量)。

  3.建立习惯:若无急迫性,可面对面讲的事情就不要透过手机。和他人谈话时,请把手机关掉或放在看

      不见的地方,避免因注意来电而分心,或来电干扰造成失礼。每晚固定时间关机,并摆离自己远些,

      有什么事都等明天早上再说。
  4.端正观念:手机虽能让人彼此无距离,方便随时找到对方,但要维持稳定且健康的关系,并不需要时

      时交换讯息。利用手机密集地你来我往,起初也许会觉得有趣,或有被需要、受重视的感觉,但久了

      反而是一种负担。
  5.学习纾压:文献显示,许多人之所以玩手机上瘾,主要是为了逃避现实环境中的难题,排解内心苦

      闷、空虚的感受。故平时做好情绪管理的功夫,强化个人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正当休闲嗜好,自然降

      低对手机的关注、渴求。
  6.寻求专业:当已很努力去改善手机的使用方式,效果却依然有限,不妨求助于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师,

      认知行为取向的心理治疗通常会很有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