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和北大数学学院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起到一个地方上课,两天时间里谈笑风声中受益良多,谨择其一二与大家分享,寄望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老教授本身是顶尖的人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北大读书,身边的同学们也都是学术栋梁,业内名望如雷灌耳。讲起他们求学做事的故事,立刻就明白为什么能有如此成就。
当年上学时同学们都非常刻苦认真,真正的惜时如金。宿舍内上铺一同学半夜如厕,下铺同学睡梦中惊醒,下地一看,上铺人已经不在床上了,立刻穿上衣服背起书包,匆匆洗把脸赶往图书馆。当年大多贫穷,也没有手表,无法知道准确时间,结果在图书馆门口坐了半夜,成为同学间笑谈。我辈反观自己,惭愧汗颜啊。
老教授还有一同学57年被打成右派,劳改20多年,79年才平反。在20多年的劳改生涯中,没有任何可供研究的条件,但独自一人坚持搞研究,后成为两院院士。我们如果有什么困扰对照老前辈们,想想自己,想必有所领悟。
再讲一个老教授自己的事情。老教授50多岁的时候想去美国看看,于是开始学英语(学生时代学的是俄语),参加了一个4个月的培训班,从基础开始,学到写信的这课时,老教授想假写还不如来真的,就挑了美国两所大学给写了信过去。结果很快那边就回信了,请老教授去给上课。此时这边4个月的课还没上完呢。以如此单薄的基础去给美国大学生们上高等数学课,老教授居然很大胆的就去了。老教授还传授了自己用英语的两个法宝——复杂句变成简单句;简单句变成单词。中国学生包括我自己学英语十几年,能和老外交流的我们自己想必都有体会,去给老外用英语上课,恐怕想一想都不太敢。
我们真的要反思一下了,到底要怎么面对困难?怎么学习?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