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泡沫的海外比较研究
(2011-01-11 11:21:48)
标签:
gb2312楷体泡沫证券化率股指股票 |
分类: 股票 |
2007年10月10日
高速发展的经济体都出现了股市大泡沫
(1)短时间内上涨幅度惊人,至少都有数倍的涨幅;(2)泡沫破灭后的下跌幅度很大和速度很快(跌落幅度超过50%以上,时间1-2年内);(3)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通常超过3-5年)没有有效创出新高,股市整体投资收益显著降低,甚至长时间为负。
日本日经 225指数从1982年9月的7000点,涨到1989年底的39000点,其中,历时7年时间,涨幅达4.63倍。达到高点后,股指快速下跌,用了2年 时间,跌去60%,股指从39000点跌到1992年10月的17000点。直到今天,日经指数仍不到高点时候的一半。
台湾加权 指数从1983年的440点,涨到1990年的12000点,其中,历时7年,涨幅高达26倍。达到高点后,股指一路快速下跌,用了1年时间,就跌去 78%,股指从12000点跌到1990年底的2700点附近。直到今天,台湾加权指数仍然没有达到12000点的历史高点。
泰国曼谷 综合指数从1986年7月的130点,涨到1993年的1700点,其中,历时7年时间,涨幅高达12倍,达到高点后,股指震荡整理了2年时间,然后从 1996年初开始快速下跌,用了2年半时间,跌去80%,股指从1700点跌到1998年9月的250点。直到今天,泰国曼谷综合指数也没有恢复到历史高 点。
韩国综合 指数从1985年10月的140点,涨到1989年3月的1000点,其中历时3年半,涨幅达到6倍以上。达到高点后,股指快速下跌,用了2年时间,跌去 50%,股指从1000点跌到500点,低点后2年时间有所恢复,但短暂的新高后,韩综指继续下跌,并一直到2005年才实现了对历史新高的有效突破,期 间历时15年。
泰国的PE与PB在泡沫期都不是很高,在1989年的时候有过短暂的高估阶段,PB最高7倍,PE30倍。
我们将国 内目前的股市与海外市场,尤其是泡沫时期的市场特征进行比较时,会发现国内估值水平已经超过日本、韩国和泰国,仅相对于台湾还较为温和。截止到2007年 9月22日,国内全部A股PE已经在71倍(滚动PE为46.6倍,不具有可比性),PB已经在7.7倍,即使用最新的数据计算也为6.7倍。
国内目前 一般采用流动性过剩来解释中国股市的高估值,我们的结论与此略有不同,实际上在股市低迷时的2002-2004年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已经很厉害,而当时 的市值小得可怜,但股市并未因此上涨,实际上,与其说是流动性在推动股市上涨,不如说是由于赚钱效应的推动下,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由存款不断转向股 市投资)在不断推高股指,这一切取决于赚钱效应和投资者的信心,从心理上说是非常靠不住的,一旦股市不能保持相对的上涨速度,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投资者 信心出现动摇,扭转将是非常快的。
目前,支持高估值的理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源于业绩高速增长,二是由于中国式的资产注入,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在未来降低估值水平,但是我们认为不能对此过于乐观。
首先,泡 沫时期业绩的高增长并不是中国特例,从海外经验来看,出现泡沫的几个市场,在泡沫形成期间上市公司业绩也都保持了数年的高速增长。关键是股价上涨幅度是否 大大超越业绩上涨的支撑。目前国内的高PB、PE估值隐含着要求未来几年公司盈利要持续高速增长,才能支撑目前的股价。比如在目前国内PE70 倍,PB6.7倍的估值水平下,上市公司盈利要连续5年保持平均50%的增长才能将PB降为2倍左右。但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真的能保持连续5年50%的高 速增长吗?我们认为可能性不大。
其次,关于中国式的资产注入问题,其实1997年香港市场的情况已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对比。当时,北控、上实和粤海等窗口公司为代表的红筹股也正由于大股东的注资概念都受到市场的疯狂追捧,但金融风暴以后这类股票有些跌到了只剩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