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儿童的100种语言》 陈美霞

(2009-02-18 11:21:38)
标签:

儿童

100种语言

教育

杂谈

分类: 奇文共赏

   儿童的100种语言      陈美霞(温州龙湾) 

      一天,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玩乐,忽然,有个孩子问我为什么要戴眼镜?没等我说自己是因为近视,只见一个叫响响的小男孩扑闪着大眼睛抢着说:“噢,我知道,那是为了夜里把梦看得更清楚些。”看他那胸有成竹的模样多可爱,但我更惊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童心毕现。我不禁想起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育系统《如果眼睛能跃过围墙》中一首诗:“儿童有100种语言。教育说:
不存在一百种。儿童说:不,它一定存在。学校和文明偷走了九十九种……”这并非危言耸听,东大男孩王欣华的妈妈张玄清曾讲过一个令人深思的小故事:一日,翻开儿子的作业本,目光一下子被他用“自信”和“开朗”两个词造的句子吸引住了——— 小路自信地伸向大路。——— 冰雪消融,小溪变得更加开朗了。多么鲜活的句子啊?但老师的批语很无情“不通顺,重造!”“小刚变得更自信了”和“我的同桌性格十分开朗”得到老师那大大的一百分。这岂不是用四平八稳的刻板取代了灵气,用语言规范替代了丰富的想象,用我们的正确答案蚕食了儿童宝贵的创造萌芽吗?幸亏他妈妈不是一棒子打死,引导王欣华说“一开始你造的句子不错,只不过是老师个人不喜欢而已,但妈妈喜欢。”王欣华因此很高兴。一颗童心终没被大人的思想所湮灭。但我的心里像被塞进一把青草。很不是滋味。因为有些孩子的境遇并没有这样幸运,应该说这不只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试看这样一个小镜头吧!在某个幼儿园的教室里,老师正厉声训斥一个把鸡画成四条腿的男孩,孩子惊恐地嗫嚅着为自己辩解:“我喜欢吃肯德基鸡腿,我长大当科学家,要培植克隆出四条腿的鸡,让更多的人吃到肯德基的鸡腿。”老师早已离开他指导其它小朋友了,根本听不到他的自白,他茫茫然把画揉成一团,照上面的范画重画,终于得到教师的肯定。这样的事总在不断地重演,我们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看法生硬地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其实,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以牺牲孩子们的想象力来作为了解常识的代价。我们有责任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再看下面的一组镜头吧,可以发现我们的大人在教育孩子时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一个孩子专心致志地蹲在蚂蚁洞旁。这时走过来一个成年人,好奇地问孩子在干什么。孩子说在听蚂蚁唱歌。成年人大笑道:“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被笑声激怒了,冲着成年人大声说道:“你又没有蹲下来,怎么就说蚂蚁不会唱歌?”这一声猛喊真如醍醐灌顶,大人们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自以为是就是我们经常犯得最大毛病。还原童心,尤其可贵,我们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幼儿特级教师鹂海婴说:“孩子是几岁,我就是几岁。”多么感人肺腑,她不愧为幼儿特级教师,深得教育三昧。
    
返朴归真,返老还童,把自己的视线降到孩子的高度, “蹲下来”来了解孩子所思所想,深入孩子的心理世界。这很重要。同样,把孩子“举起来”,给孩子一个广阔的视野空间,大人们也责无旁贷。

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4/userobject8ai20047.html儿童的100种语言
(温州日报特色专版文谭)

注:本人此篇在2002年2月4日温州日报上发表后,章旭红在2007年10月19日部分引用此文。现一并附上供大家观看。http://www.jdmzx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74

 

 

童心“悄悄话”——充满想像力的翅膀

                                                                   章旭红

 

       浩哥给我的主题是童心“悄悄话”,从开始童心论坛就一直在解读,这么富有诗意的题目该讲些什么呢?最后我把他定位在儿童语言上,因此就有了今天讲座的题目。

在开始今天的讲座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

童言无忌

1、儿子:妈妈,为什么要晒太阳呢?

  妈妈:你说呢?

  儿子想了想说:因为太阳身上长霉了,所以要晒太阳啊!

  2、妞妞:爸爸,妈妈说不让你抽烟。

  爸爸:没事抽一根。

  妞妞:哦,我知道了,一定是因为烟不听话,所以您才抽它对吗?

  3、一日在幼儿园内,老师问阳阳:“你两只眼,我两只眼,合起来是几支眼啊?”阳阳认真地想了想,把眼睛闭起来说:“没有眼了啊。”

  4、一日,我带领幼儿在园内活动,一幼儿指着空中的拉线飞机说:“老师,快看,那个飞机在放屁呢,而且还在一直放着呢!”

5、一生百思不得其解,终于鼓足勇气说话:“老师,我有个问题想了很久了。我哥哥比我大,为什么我的生日比哥哥早呢。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经典)

6、开学初,学生都忙着做卫生。一新生匆匆跑来:“老师,老师,为什么楼上的大哥哥大姐姐都把墨水往下面倒呀?多浪费呀。”(楼上的教室够脏吧。呵呵)

儿童就是这样可爱,儿童的语言就是这样纯美。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童言童语。

童言童语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儿童并不象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因此,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者”。

[儿子的童言童语]

小鸡鸡不听话

      冬日的一个午后,天空中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和天天从外面逛街回来,刚进家门换鞋子时,天天两脚就不停的交错抖动,嘴里喊着:“要拉小便,要拉小便了。”

“不要拖鞋子了,先到卫生间拉了再说!”我着急地喊。

我话刚喊完,就见天天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声不吭。坏了,小便拉在裤子里了!“腾”的一下,我的火气马上冒了出来,昨天刚洗完澡,从内到外一共有五、六条裤子,昨天洗完的到现在还没干呢!一个下午在外面玩,也没见他要拉小便!快六岁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控制小便!我越想越生气,正准备好好的教训他一顿,可是当我抬起头看到他那张满脸通红、无辜、慌乱的小脸时,又不禁动了恻隐之心,这毕竟不是他故意的。

“拉下去了吗?”我轻声细雨地问,尽量使自己的语气温柔些。

他不好意思的点点头。

我无声地抱起他,走向房间,脱掉他的袜子、外裤、棉裤……他忽然伏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妈妈,对不起!”

我抬起头,眼里充满了惊喜,这还是儿子第一次主动地向人道歉。

“妈妈,我不是故意的,我很想忍住,可是小鸡鸡不听话,就把小便拉出来了。”他不好意思地说。

我正在给他脱内裤,听了他这么有趣的话,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见我真的没有生他的气,就用左手的两个指头捏着小鸡鸡的头,右手不停地轻轻打着它,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叫你不听话,打你这个不听话的……”

看着他那认真劲,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小便拉下去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小鸡鸡的不听话,我想这样的语言只有儿童才有。

谁最漂亮

     天天读一年级了,每天回家都像小麻雀一样唧唧喳喳,“今天得了几个笑脸,”

学到了什么新本领,遇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看到他对学习这么有兴趣,我心里暗暗高兴。

有一天晚上,他问我:“妈妈,你知道在我们学过的声母中谁最漂亮?”这个问题我没有考虑过,不知在座的老师考虑过没有。“你认为谁最漂亮?”我顺着他的话说。“j” j最漂亮?“为什么?”“你瞧,j下面弯弯的,像穿着一条裙子,而且是美人鱼穿穿的裙子,上面的一点多像一顶帽子,j就像一个漂亮的公主。你说,声母中是不是j最漂亮。”是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我不禁要为儿子的想像力而喝彩了。

[兰兰的童言童语]

抽屉变电视

      一天,我到兰兰家吃饺子。大家围着桌子坐着吃,兰兰一边吃一边做鬼脸,一点也不安静,逗得我们哈哈笑。突然,她把餐桌的抽屉抽出来玩,敲敲,摆摆,我们也不以为事,只有她肯吃,玩就玩吧,突然,她把小抽屉竖着摆在了我的面前,说:“大妈妈,看电视。”我看着面前的小抽屉,哑然失笑。“好,我看电视,兰兰好好吃饺子。”“你在看什么电视?”这个问题有点难。我把抽屉盖转过去对她说,“你给我放的是什么电视呀?”“猫和老鼠,你看,猫跑去追老鼠了。”我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好的,我看猫和老鼠,你吃。”

一餐饺子吃下来,我用抽屉电视看了《猫和老鼠》、《喜羊羊和灰太狼》、《葫芦兄弟》等好几部动画片,兰兰也很够意思,不停地给我解说,让我稍显迟钝的脑袋跟上他的节奏。

[课堂上的童言童语]

长脚的zh

     上次,跟谢老师一起听陈月红的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陈老师让大家上投影台摆与众不同的声母。一学生上台摆声母。摆弄了一会儿告诉陈老师学具不够,陈老师随机应变,让他用语言表达一下他要摆一个什么样子的,他说:“我先摆一个zh,然后在下面加两个棍子,这是一个长脚的zh。”这是什么,听课的老师一脸困惑,还是谢老师了解童心,他说,“zh下面加两个脚,这是一个卡通zh,这个zh是能够走,能够跑的。”一句话,让我们恍然大悟,也不禁折服于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儿童的视角原来如此独特。

花儿为什么会开

一堂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第四个学生说:“花儿特别懂事,他知道小朋友都喜欢他,就仰起脸,笑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和老师准备的答案:“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完全不一样,难道他们错了,不这是因为儿童具有最灵动的思想。

[生活中的童言童语]

戴眼镜新解

      一天,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玩乐,忽然,有个孩子问我为什么要戴眼镜?没等我说自己是因为近视,只见一个小男孩扑闪着大眼睛抢着说:“噢,我知道,那是为了夜里把梦看得更清楚些。”看他那胸有成竹的模样多可爱,但我更惊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童心毕现。

说起童心,大家就会不知不觉地联想到我们的“童心课堂”,我们的童心课堂关注的是的是儿童本真,关注每个儿童的生命成长。我们无需拷问,儿童对当教师的我们来说那是多么沉重的一个字眼,那是值得我们一辈子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有意义生活的主题!教师要如何用教学行为去实践课堂中的童心飞扬呢?

解读童心现状

我们且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育系统《如果眼睛能跃过围墙》中一首诗:“儿童有100种语言。教育说:不存在一百种。儿童说:不,它一定存在。学校和文明偷走了九十九种……”这并非危言耸听。

东大男孩王欣华的妈妈张玄清曾讲过一个令人深思的小故事:一日,翻开儿子的作业本,目光一下子被他用“自信”和“开朗”两个词造的句子吸引住了:自信——小路自信地伸向大路。    开朗——冰雪消融,小溪变得更加开朗了。多么鲜活的句子啊?但老师的批语很无情“不通顺,重造!”“小刚变得更自信了”和“我的同桌性格十分开朗”得到老师那大大的一百分。这岂不是用四平八稳的刻板取代了灵气,用语言规范替代了丰富的想象,用我们的正确答案蚕食了儿童宝贵的创造萌芽吗?幸亏他妈妈不是一棒子打死,引导王欣华说“一开始你造的句子不错,只不过是老师个人不喜欢而已,但妈妈喜欢。”王欣华因此很高兴。一颗童心终没被大人的思想所湮灭。但我的心里像被塞进一把青草。很不是滋味。因为有些孩子的境遇并没有这样幸运,应该说这不只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试看这样一个小镜头吧!在某个幼儿园的教室里,老师正厉声训斥一个把鸡画成四条腿的男孩,孩子惊恐地嗫嚅着为自己辩解:“我喜欢吃肯德基鸡腿,我长大当科学家,要培植克隆出四条腿的鸡,让更多的人吃到肯德基的鸡腿。”老师早已离开他指导其它小朋友了,根本听不到他的自白,他茫茫然把画揉成一团,照上面的范画重画,终于得到教师的肯定。

这样的事总在不断地重演,我们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看法生硬地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其实,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以牺牲孩子们的想象力来作为了解常识的代价。我们有责任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解读童心的明珠小学的老师们,我们该怎样做?

这又让我想起了这样一组镜头

一个孩子专心致志地蹲在蚂蚁洞旁。这时走过来一个成年人,好奇地问孩子在干什么。孩子说在听蚂蚁唱歌。成年人大笑道:“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被笑声激怒了,冲着成年人大声说道:“你又没有蹲下来,怎么就说蚂蚁不会唱歌?”这一声猛喊真如醍醐灌顶,大人们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自以为是就是我们经常犯得最大毛病。

返朴归真,返老还童,把自己的视线降到孩子的高度, “蹲下来”来了解孩子所思所想,深入孩子的心理世界。这很重要。

蹲下来解读童心

“拥有童心,珍视童心”这是我们老师所努力所追求的,还原童心,尤其可贵,我们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幼儿特级教师鹂海婴说:“孩子是几岁,我就是几岁。”接下来我想通过两则《小学语文教学》上的案例来诠释蹲下来解读童心

案例描述:在执教《翠鸟》一课时,有个学生对文中“刹那间,叼   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句话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翠鸟叼起一条小鱼以后,就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我不禁哑然失笑,真是个“傻”问题,捉完了鱼自然飞走了,有什么好奇怪的。正当我想要跳开这个问题,继续下文的教学时,却发现这个在我看来不值一提的问题竟然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生:也许这是一位翠鸟妈妈,在家里还有一群宝宝正等着她来喂食,所以她要快点飞回家。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害羞的翠鸟。我们这么多人看着它,夸奖它捕鱼本领强,它都不好意思了,所以赶紧贴着水面飞走了。

生:这是一只机灵的翠鸟。 它知道停在苇杆上吃鱼,会被小鱼发现的,所以她就飞到别处去享用美餐了。

生:我也这么想,翠鸟是想要慢慢的享受这顿美餐,因为这是它的劳动成果啊!

生:我觉得翠鸟就是喜欢飞来飞去的,它是大自然的精灵。从一根苇杆飞到另一根苇杆,多自由,多快乐!

生:还有,我觉得这样写很美,给我们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生:对。这样写就跟“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配起来了。

生: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它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剪影,让我觉得它更加神秘了……

真没想到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表达。一个在我看来多少有点“傻气”的问题背后,竟然有学生们那么多奇妙的想象,那么富有生活气息的表达。这个提问的学生一定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把翠鸟当成了自己亲密的伙伴,所以才会那么关心翠鸟为什么飞走了,会飞往何处。也正式这个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为学生们打开了心灵的窗户,给了他们一个充分表达内心感受的机会。

案例描述:有个学生在读《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一句时,把“划过来,划过去”读成了“划来划去”。多次纠正,却仍然改不过来,全班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读不好吗?因为他没见过大龙虾啊!

(有位学生“扑哧”笑出了声音,反问道:“没见过就一定会读错吗?”)

师(点了点头):谁见过大龙虾,电视里、书本里都行!

生(抢着答):我知道,我知道。

(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起大龙虾的模样,甚至有学生边说边比划起来。)

师:知道了大龙虾的样子,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划过来,划过去”和“划来划去”一样吗?

(学生认真的读起书来,不久,便有人兴奋的嚷道)

生:我发现了,“划来划去”读起来感觉很轻松,大龙虾那么庞大,一动起来没有那么轻松,所以要“划过来,划过去”。(故意拖长了音调)

生:是啊是啊,大龙虾那么笨重,不可能划来划去,一下子到了这里,一下子打了那里。

生:读“划过来,划过去”,不仅表现出大龙虾移动的速度慢,还觉得它很悠闲,好像在散步。

生:是啊,课文中不是说大龙虾全身披甲吗?它就像一个大将军在巡逻,“划过来,划过去”才显得神气。

……

(学生们已经完全沉浸在文本中了,他们快乐的读者,手舞足蹈的表达着。)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无可厚非。面对这些不期而至的小插曲,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背后隐含的价值,蹲下身子引领学生他们从错误中探究,从错误中求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是一种充满魅力和激情的探究活动。学习的道路并不平坦,教师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风趣的讲解常常会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而这曲径通幽处,也正式学生展现烂漫童心的绝佳机会。

最后借潘丽娟老师的一段话结束今天话题。

每一天,都在与孩子的纯美交流中欢快地度过;每一天,都在真诚与感动中幸福地生活。孩子是一朵娇嫩的花,花蕊是他们美丽而脆弱的心灵,怀揣一颗童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才能呵护和培植花朵,才能聆听花开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一个绚烂的儿童天地,才能进入一个美丽的童心天堂。

文章录入:陈启浩    责任编辑:admi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