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lice
Alice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60
  • 关注人气:9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纽约Louie,手语独步上海》

(2009-07-07 06:35:12)
标签:

louie

陆一

青年报

手语

聋人

手语翻译者

文化

分类: 2009年7月-12月

〈纽约Louie,手语独步上海〉

报道来源于: 青年报

   随着聋人宋晓波入选“好男儿”前三甲、残奥会召开、世博会在即,越来越多的白领青年加入到手语学习中来。在这些手语“粉丝”中,有一个人很特别。他蓝眼 睛、白皮肤,却可以把中国手语翻成英文、中文普通话,乃至上海方言,更是目前中国内地唯一一名专攻中国手语的美籍博士。他就是Louie,中文名“陆一 ”。

  从小生长在纽约的他,游历过多个国家,却对中国情有独钟;因为崇尚繁华都市,他选择留在了上海,住在新天地附近,每天听着金庸的小说往返于复旦校园之间,充满激情地研究着中国手语这个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的“细分市场”。

  【现场】

  活动室里的特殊翻译

  认识陆一,很偶然。在有二三十名聋人参加的黄浦残联举办的交流活动中,聋人朋友给记者找来的翻译,竟是一名39岁的美国青年,名头还挺大,复旦大学语言障碍专业的在读博士。

  刚准备用英文跟他打招呼时,这名帅气的美国人竟用上海话跟我攀谈起来。随后他又用普通话开始了他的手语翻译工作:“你朋友说,这边(指手语翻译)就拜托我了。”眼见记者的嘴型由“O”转为“a”,他不以为然地一笑,说:“我来上海有八九年时间了。”

  “请不要叫他们为‘聋哑人’。称‘聋人’或‘听障人士’,对他们更为尊敬。”交谈中,这是陆一唯一一次正色地对记者说话。他解释说,在 英语中,聋哑人的单词为“deafanddumb”,而“dumb”虽然意为“哑的”,但在美国口语中又有蠢笨的意思。“其实大多数聋人是会说话的,只是 他们自己听不见,所以忘记了怎么去说话。”

  聋人交流,不大会如健听人般称呼名字,更多的是用一个代号或一个形象特征,做出相应的动作意指他人。陆一是聋人圈子里的翻译,更是 他们的老朋友,也有属于自己的手势名字,“L”或手势“六一”。“L”是他鼻子下那撮如同英文字母“L”的小胡子,也有聋人直接“称呼”他“六一”。

  【纠正】

  与聋人交流并不难

  “本来我也没意识到,因为他们叫我会直接拍拍我。只有当与其他人谈到我时,他们才会用手势指代我。”对于这两个“名字”,陆一说他很喜欢,“因为很形象”。

  在陆一看来,聋人并非残疾,不需要太多特殊的帮助,只不过有不一样的语言体系,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能发音,是缺陷。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缺陷,或残疾的地方。”陆一笑称,在数学方面,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残疾人”。

  陆一说,他在复旦大学读的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阶段研究方向被定名为“语言障碍”。“他们也给我定了一个我完全不同意的名字。”在他看来,两个聋人交流,根本不存在语言障碍,和健听人交谈,也有多种途径,“称为‘语言障碍’并不确切。”

  虽然国际上早已将手语誉为“世界第九大语言”,但中国的手语研究仅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复旦大学这种学科研究的前沿学校也只存有少量的相 关资料,再加上中国的语言单一个发音就有四个音调,无法发声的聋人光通过口型难以表达其意思,这些现实状况是中国手语研究的难题,也是外国人陆一的学习难 点。

  【情缘】

  学手语为寻生命的方向

  陆一举例说,“在德国等印欧语系中,健听人看聋人的口型,就大致能知道他们的意思。但在中国,这不大可能,除非聋人自己能看懂菜单。”因此在与聋人交流过程中,陆一也鼓励聋人学习文化知识,因为“文盲的聋人是可悲的”。

  另外,社会上总会出现很多新生事物,也会相应出现许多新的手语,这就需要长期与不同年龄段的聋人交流沟通。“例如‘八卦’与‘处女座 ’”,他边说边打着这两个词的手语,“20多岁的聋人才会用,年纪大的根本看不懂什么意思。”聋人的表情研究,也是陆一感兴趣的研究之一。“表情在手语中 起着语法作用,作为视觉语言,手语真的很奇妙。”兴趣所在加发自内心的平等对待聋人,使得陆一的学习过程始终都感觉很愉快。本着单纯的求知欲望,他孜孜不 倦地研究着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的中国聋人,并享受着手语这门视觉语言带给他的快感。

  再次见到陆一,是在新天地星巴克咖啡厅里。当时他身体舒展地坐在沙发上,点了杯英式红茶慢慢品着,桌子上摆放着他那只老款NOKIA手机,与记者谈起了当年学习手语的渊源。

  户外的阳光透过老式窗户,洒在他那轮廓分明、笑容灿烂的脸上。可记者怎么也想不到,早在2006年时,这名阳光小伙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

  陆一告诉记者,他高中毕业后就到中国台北、德国、日本各地游历,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漂泊几年后,又回到美国念大学,本硕连读拿下了语言 学硕士学位。后来来到中国内地,在一家打假公司做过职员,也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过,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总让他感到乏味,天生好动坐不住的他,却又不知 道该做点什么,就觉得生活特没劲。陆一说,他向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不喜欢什么,这一下子让他没了方向。

  有朋友建议陆一学习其他国家或地区语言,但语言学专业毕业的他,对有声语言的学习已感觉不新鲜。于是他想到了视觉语言手语,并报了 该类培训班。事实证明他选择正确,这也确实激起了他的挑战欲望。在一次偶然的网聊中,他结识了一名正在美国读博士中国聋人,随后又辗转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导 师,并考取于他门下读博。这一学,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拥有了更多的聋人朋友,还跟着导师做起了深入研究。他说,他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喜欢 segmentmarket。在他看来,中国手语研究就是语言领域的一个细分市场。

  【余音】

  “金庸迷”在沪生活很精彩

  如今,陆一已是聋人圈子里的名人。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的聋人博客“Alice小胡视点”与“吾爱无声———聋人世界”中,陆一已经是其 空间的常客,许多原本不认识他的聋人朋友通过该聋人博客都熟识了这名留着“L”形小胡子、专业手语研究的美国青年。在莱福士广场、地铁中,总会有不认识的 聋人朋友上前与陆一打招呼。陆一说,他来中国后发现中国人非常热情,了解聋人后又发现,聋人比健听人更热情。

  除了手语的学习研究,陆一在上海的业余生活也很精彩。曾在台北茶艺坊打工三年的他,是中国茶文化的痴迷者,闲暇之余他会非常讲究地为自己泡一壶功夫茶或普洱茶,偶尔也练练书法。

  他告诉记者,他喜欢骨气劲峭、法度严整的欧体字,可刚开始接触书法时,懂行的中国朋友却让他学练隶书,这让他很生气。他说:“那些字又 胖又矮,还要挂在我床头,难看死了。”如同孩子般的抱怨,让记者忍俊不禁。不过他没有太多耐心,书法练得不太好,唯一写得不错的是自己的中国名字:繁体写 的“陸”,加个“一”。

  闲不住的他,喜欢一边走路一边看书或听书,最为痴迷的是中国的成人童话———金庸小说。现在每天在路上听的就是小说《笑傲江湖》。他还评价说,“令狐冲太傻了,我比较喜欢聪明机灵的韦小宝。”

  此外,他还想骑永久牌的二八自行车在市内马路上转悠,却被女友阻止了。“其实老外骑这种车,一点也不土。”记者发现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这句话时,嘴角始终上扬着。

  如今,学校放假了,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新天地周五周六windows酒吧的聋人聚会,周末东方国际手语教育学校的学习交流,参加残联的各类活动……同时教健听人学习英语挣点生活费,生活自给自足,过得充实而快乐。

  说话间,温文有礼的他又准备出门了,这次是为每周必行的事项,去咖啡厅进行“语言交换”。原来,这一年多来,他一直教两名二十五六岁的 聋人朋友学习英语,聋人朋友则帮他提升手语水平。谈及教学成果,他比较自豪,“完全不懂英文的她们,已经能在MSN上与外国人自如交流了。”

---青年报


《纽约Louie,手语独步上海》

左:陆一(Louie)  中:Alice  右:卢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