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86094232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回忆之四:走进维也纳国立艺术大学生活于2003年10-11月记
(2007-05-12 15:05:32)
分类:
2007年4月-12月
走进大学,呈现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这学校的同学都是健全人,这里的领导和教师跟在中国其他学校不同,对学生不管是聋人还是健全人都是一视同仁,同样对待。甚至有时候很担心会不习惯,本人是在聋人界靠手语长大的,
从未和健全人做过同学
,也不会语言交流,刚来时,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下课也无法与同学交流。这里绝大多数同学都
是
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和这些同学之间的沟通困难。思想观念差异巨大。
加上原来学中文语言的我,一下子学这里德文语言,脑子也有点转不过弯来,一边到外面语言学校学两种语言为德文和奥地利手语,一边主动与在奥地利生活的聋人们或健听人同学朋友沟通。平时在学习期间学生各干各的,到学校的各个教室上自己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还申请得到属于自己的画室可以创作画画,
天天这样过日子,要做到四年如一日可真不容易啊。四年中深刻地认识到在读学习的来之不易,
加倍珍惜时光,风雨无阻,四年以来从无缺勤。
同健听人学员一起在大
学
课堂听课,效果还不错。这要归功于手语翻释人员。手语翻释人员则积极配合教授长时间一边翻译,一堂课下来,那时没有别的想法,只知道认真听课,抄下笔记还把手语翻释的意思触会贯通后,回到家里马上伏案逐句消化理解,对于专门德文单词就见缝插针,利用上下课时间在车上地铁背记。上课都需要找手语翻释专门一对一来翻释,算一算啊,每小时要
40
欧元还要加上来回路费要
20
欧元,她上一堂文化课都要
1
-
3
个小时,还有要上一堂专业课也要
4
-
6
个小时,算起来非常昂贵,根据我们家的经济条件根本没有能力负担。
如果上专业课不请翻译,上文化课请翻释,这笔开销也负担不起啊,困难中就敢于写了几篇请求书信给维也纳市残联,请求经济援助---提供手语翻释费。另外还向学校申请奖学金,由于成绩优秀,残联和学校帮我解决了手语翻译费和奖学金。使我的学习生活能顺利进行。
开始做作业时也是一件满头疼的事
…
有过打退鼓的念头。慢慢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逐步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的氛围,面对的是健听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要熟悉十几位教授和同学们的口形,课上要跟着教授的思路走,不懂的地方就问同学。下课还要补笔记、参考书、完成作业,往往要付出几倍于人的时间和精力。
上文化课这么一直努力看教授口形,还要和同学沟通也得要看口形,或笔谈,甚至在外面购物也的要看口形,会是什么滋味?只有聋人们最清楚
…
如果换成是你们健听人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通过艰难的摸索,终于能够从对方讲话时口形的变化,“看”懂对方话语的含义。要辨清这几千种德语口形实在太难了,
你们是怎么楞“看”懂的?
但很少自己闷头做功课,而是经常与教授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效率很高,
但是还会抽出时间偶尔到周末会经常和朋友一起去烧烤聚会,看电影,参观博物馆、画展或限极运动等等
…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回忆之三:结束欧洲之旅后在维也纳报考之景于2003年9月记
后一篇:
多年含辛茹苦哺育我成人的妈妈:我都会永远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