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俩头、笔记本……背着几十斤重的大包干一天活,我很想跟李安说,我没有山,但我很累很断背……今天采访的一个人,是个大师级的“花洒”,我的脸上、头上、录音笔上都被他慷慨激昂的吐沫喷湿了……我急着回家想洗澡,爸妈却非要在外面吃饭,可我累得根本什么都吃不下去了……
关于杨哲
今天上午用网卡发稿时,突然提示收到一条短信(网卡里的SIM卡用的是以前的手机号,由于不常用,所以很难得收到短信。)。看了看,是一陌生号码,内容是:想知道博客上评论者的IP地址吗?当时觉得八成儿可能是一广告。
中午干完活儿给这号码回了一条短信:我是WangXi,你是谁啊?最近几天接连遇到数个跟我玩短信捉迷藏的陌生人,好奇心已经达到峰值……很快便回过来了,只有简练的两个字:杨哲。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涌出了有关他的回忆。
认识他时我上职高二年级,他是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一小才子,那时候刚刚拿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全国一等奖。与韩寒相比,他少得只是退学的壮举和远远不足的自负。
记得那时候我正给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青少年节目打杂,平时录个广播剧、帮忙弄个活动啥的,杨哲跟我一样,被他们召去做网站的版主,那时候,大概是98年罢,我已经在学通社当记者了。记得第一次从网络公司开会回来,我俩一起坐地铁,那天他穿着一特奇怪的T-恤。我问,哪儿买的啊?他说,哦,自己画的。可不是,那衣服上没什么图案,我如今只记得一坨坨乱涂的颜料。几年之后,才听说了一流行词汇叫:涂鸦。
后来再见面时,他送了我一本自己的《放飞》,扉页上还写了赠言,他说,书是初中写的,搁到后来才出版。现在已经记不得具体情节了,只记得是用半自传形式写就的、中学生的纯真感情,里面还有杨哲小时候的照片插页,清纯地十分了得。
但我认识他的时候,已经感觉出了他于书中主人公的变化,那时的他已经小有野心,而且已经开始自负,他说起将来的抱负,呵呵,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样子,不过,小时候的我们可能都是那幅德性:表面上很乖很温顺,其实,心里像揣着头小豹子似的,总觉得自己牛B哄哄的。因为,在其他同龄的孩子们还闷在学校里啃书本的时候,我们已经到外面的广阔天地扑腾开了,我们不跟班里的同学聊天,因为觉得他们特傻,什么也不懂。我们喜欢跟校外的朋友混,那时候,总觉得自己成熟……
再后来便没见过面,隔几年偶尔在QQ上碰到过,谈话的内容一般也总是“你是谁啊?”“我是某某。”“哦哦,好久不见了。”……我间或知道他的一些情况,上了中戏,一直在不停地写剧本、拍电影。大三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他的那本《杨哲主义》——那本他高中时候就一直念叨着要写的书,终于出版了,而且名字没改,最可贵的是,整个大学时代我在学校图书馆借过的书可能总共都超不过3本,这本,算是三分之一。
我把书拿回去后跟宿舍里其他姐妹们说,这书的作者是我一朋友,姐儿几个看着封面上那张英俊帅气的脸然后说,不可能吧?你还认识这帅哥作家?
后来,后来,再后来,一直也没什么联系……直到那条莫明其妙的短信。然后我就知道了他的博客地址,没想到他就住在我们报社旁边的后现代城,然后我们就约了饭局,说不论如何要见一面续续旧。
晚上我上了他的博客,看他拍的数字电影的视频,看他热辣的bachata表演(我记得他小时候学画画啊,怎么后来又转从舞蹈了呢?),看他仍旧调侃的文字,我仿佛看见10年前那个自信谦逊有见解而骨子里却那么不可一世的少年。我能强烈地感觉到:他是沿着年少时的性格轨迹一路狂奔下去的。很羡慕,那些被岁月打磨后依然固我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