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杭西天目禅源寺

(2007-07-27 09:35:37)
标签:

出家

常福法师

无量寿寺

禅源寺

余杭

    记得第一次外出参访的那天,是阴历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第一站去的是杭州余杭西天目禅源寺。

     西天目禅源寺建于明朝(公元1425年),为临济宗中兴祖庭。也有的介绍说,建得更早。不过,玉琳国师曾经在这里住过,倒是广为人知。此寺也一直被视为是韦陀菩萨的道场。

 

因为提前和寺院联系了,正好寺院的一位演悟法师(圆悟?从报道看,此法师目前仍在禅源寺)开车到杭州市里办事,因此搭车一同回寺。只记得一路颠簸,好象穿过很多街道、小巷,日落西山,方才进山。

第二天一大早,迫不及待地跑出寺来,要看个究竟。不过,要说这禅源寺,也真是一绝佳去处。说风水宝地,绝不是套词。寺院依山势而建,印象当中是面南背北。进了山门,是往上走。这样的布局与地势,确实比较合理。不过,后来才看到,确实有介绍说此地青龙、白虎二山环抱,当时的感觉还是蛮准的。寺东有一个湖,此湖水之清澈、碧绿,初看之时,呆了半天——天哪,假的吧?感觉像人工建造的一样。水是山上泉水汇流此处而成,湖水出口处则呈扇形,因此水流出时,几乎是滑走的。所以,湖面平静,这里只好形容说像一面镜子。确实,一丝涟漪不起。我曾经带瓶盛了水回去烧水喝,那时候不懂茶。但依常理,山泉水泡茶,应该不会差到哪里。现在手里有一包包的茶,可惜啊,恨不相逢懂茶时。沿着寺后的台阶,一直可以通向山上幽静之处。不过,当时不懂得给自己创造个什么情调,比如一直走到尽处看看,或者站在哪个风景美妙处,停住一会,闭上眼睛,抒个情啥的,没有。整个一楞头青。现在四处想讨好水来泡茶,记得当时在西天目山上,似乎随时可以闻到山泉流淌的声音。

山上有一棵千年树王,直入云天。我曾沿山中小径爬到很高,此树王仍然高高在上。我望着树,曾经想:人活不过动物,动物活不过植物。是因为前前的烦恼胜于后后吗?植物在佛教中被认为不是有情识的,因为植物没有情识,干脆就没有烦恼了吧?山上还有一座天目书院,里面已长满齐膝深的荒草。站在门口,感觉门内有巨大的力量吸引自己。我很奇怪,我天生胆小,但对于亡人的地方如坟场、殡仪馆,或者是废弃的房屋、残垣断壁,我特别好奇,也并不害怕。恍惚间似见着宽袍大袖的书生、先生们,或掩卷沉思,或仰天吟诗,好想知道,天目书院当年有什么样的人?读着什么样的书?弹着什么样的琴曲?现在想来,似乎古琴曲《韦编三绝》更为适合这些孔子的学人吧?唉,斯人已逝。或许我就是当年一个不用功、不珍惜的书生,因此只有来此朝拜的因缘,只有看一看的份喽。你不珍惜人生,你就只配人生的看客!罢,罢!去太子庵前“洗眼池”里洗一洗。书生做不得,就与太子共洗一池水,身价立增,虚荣心立刻得到满足。

来寺院不久,即赶上阴雨天,白天下,晚上下,雨不大,一丝一丝的,如果跑出去几分钟,再进来,身上绝不会湿的。山上不仅有千年树王,竹、树随处可见,竹密、树粗。一天傍晚,因感冒买药,向山下走去。半山腰有一农舍。寺里的人说,那户人家开了小店,卖一些生活日用品。屋前的白炽灯泡透过雨雾、透过一大片绿,晕黄的。我就在屋前屋后转了几圈,才进去买药。后来如何买的,买没买到,忘了。不过,春天傍晚的这一盏灯,就象特意来安慰异乡旅人的心的。彼地的灯与彼时的心,特别映衬。

最难忘的,是有一次随演悟师下山,面包车在山道上忽上忽下,忽见近处一座高山,仰头望去,极高极高。蓦然见山顶有雪,阳光照耀之下,山峰刺眼而高远。此时山上已泛青色,再看白皑皑的山峰,顿时有跨越时空的感觉。那种感觉,象是有什么东西,轻轻击打在心上,让人忽然间浑身无力,思绪立刻蔓延。那种感觉,叫无力。

正值阴历二月末,这个天气对于南方人来说,已是春天,可是对于生长在东北的我来说,反而禁不住这种湿冷的天气。直到现在我也不适应南方的湿冷和夏天的高温。对我来说,要么你就零下三十几度,冷得爽快。这样不死不活的湿冷,用东北的话说:磨叽。于是,每天晚上睡觉,看着冰凉的被,打怵,也成了我的难题。不过,我后来找到一个窍门,让我不再惧怕钻冰凉的被窝:进去之后先打坐,最好是双盘,脚心向上。如果姿势正确,一般来说,双脚会微微发热的。双脚不冷,然后躺下,就舒服了。

那时禅源寺的方丈是YZ。我去之时,上客堂(原来的宾馆改成)缺经理,于是YZ找我谈话,拟让我做经理。虽然我也一直想出家,但终究没正告自己已经做好准备了。当时还有一位原创维集团的经理也在这里,YZ却准备安排这位老先生任副经理。我立刻暗叫不好,于是坚持只任副经理,由那位老先生任经理一职。YZ也同意了。但后来发现宣传单上,经理的名字依然是我。我离开时,据说上客堂的宣传单已经发往国内好些个寺院和居士手里。我实在没有兴趣做这种事情。当然,我在寺院的时候,也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和事,因此,打定主意离开。后来这些看到的事实,前年在网上得以验证。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我不想做这个可笑的经理(佛门里的职位居然也用经理的称为,嗯,确实有点诡异,感觉像吃饭突然猛咬到一烂砂子一样),不是因为我有多么清高,相反,我这个人名利心重着呢!但是,我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才华和聪明,是因缘法。不论你在社会上以前有多么高的地位、有多少才华,你换个环境,你就啥也不是。就拿管理来说,你对所经营的产品或对象毫不熟悉,对所带的团队不熟悉,就凭自己一个人干?那叫傻小子睡凉坑——全凭火力旺,那不叫管理,那叫逞能。离经营也远去了。有人问过我管理的秘诀,嘿,今天看过我博客的善知识们可是有福了,本法师今天传一管理秘法,如果你得到了,偷着乐吧!诀窍是:了解——了解你所经营的产品,了解你团队里所有人,最重要的,了解你自己几斤几两。了解之后能谈得上掌控。你看经常有外国公司高管到中国的分公司来指点江山,有几个不得水土不服之症的?何故?不了解中国国情,拿所谓的MBA理论或以前在本国的经验,来中国生搬硬套。“本土化”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解决的。所以啊,做人千万别“端着”。所以,不是我不想干,是根本干不了。

这一段旅程中,还要提到一个人,就是现在的住持智严法师。当时,智严法师是当家师。听说,这位法师毕业于九华山佛学院,是受YZ之邀来禅源寺共同恢复古寺。第一次看到智法师,是在上客堂,像钟一样立在大厅里,上去问了讯,法师有一点腼腆。智法师人很憨厚,似乎是内蒙人,有一点黑,性格极好,对人从来都是笑笑的,也不多说话。反正,那种感觉,对于不太近距离接触出家人的我来说,感觉智法师特别有出家人的味道。后来,和他聊得多了,也到过法师的僧寮。法师很随性,不拘小节。也常在料峭的春寒里,在法师特别逼仄的僧寮里,围着暖风一起闲谈。因此,我一直记得这位法师的名字。去年夏天,家乡的一位居士率一家四口曾在那里住过些日子,听说是智法师当了住持!网上搜了一下,智严法师本来就高大,现在好象又胖了一点,脸还像以前一样,黑得憨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