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入园头等大事----如厕

(2009-09-24 21:43:00)
标签:

亲子

育儿

帅哥

教育

幼儿园

如厕

宝宝入园头等大事----如厕

孩子上幼儿园了,吃喝拉撒睡每一件事妈妈都不放心,但我觉得吃不饱可以回家再吃,水喝的不多回家也可以补充,唯独这上大小便的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回顾我家帅宝上幼儿园这一年来,我这当妈的也是感慨颇多啊,不过,现在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家孩子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请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阶段:胆小不敢表达

其实我家帅宝一岁多就几乎不尿床、不尿裤子了,大便也能很明白的表达出来,所以送儿子进幼儿园时,这事我还真没把它当个问题,可一去了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虽然孩子大小便都知道,可刚去时因为胆子小,想方便时不敢和老师说,也不敢自己去厕所,所以大便一般都强忍着,憋到回家再解决,可小便就没办法了,第一周就尿了两次裤子,后来还陆续的有两次把大便拉在裤子里了,就是拉完了还是不敢告诉老师,就任由便便在裤子里或漫延,或变干,等着老师发现了臭味再挨个的扒开裤子找根源宝宝入园头等大事----如厕

 

第二阶段:声音小老师听不见

就这样,在家里妈妈和奶奶苦口婆心的教育儿子,想大便要就告诉老师,不要憋着,也不用害怕,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爱你,不会嫌你拉巴巴臭的,如果你告诉老师了,老师会很高兴,会觉得帅帅是个勇敢的男子汉,妈妈也会非常高兴的……长此以往儿子有了进步,实在憋不住了就会喊老师,可我能想像那怯声声的声音有多小,在乱糟糟的教室里,老师可能忙坏了,根本捕捉不到这细小的声音,所以又发生了大便拉在裤子里的事,回家后,儿子很委屈的跟我说:“妈妈我喊老师了,可老师不理我,我憋不住了,就拉在裤子里了~~”唉,听的妈妈心里都落泪了,妈妈完全理解,哪还敢对儿子有一丝丝的责备,只能告诉儿子喊老师要大声,还可以举手或者走到老师跟前去说。

 

第三阶段:自己坐桶大便

再适应了一段时间,儿子变勇敢了,有一次回家很自豪的告诉我:“妈妈,今天我告诉老师想拉巴巴,老师又没听见,我就自己去厕所脱了裤子拉巴巴了!”妈妈听了狠狠的表扬了儿子,从此以后,如厕问题基本解决!要说明一点,儿子去年在小小班,厕所就在教室旁边,而且是坐桶方便!

 

第三阶段:自己上厕所擦屁屁

今年暑假过后,儿子升入了小班,换了教室,换了园区,搬到了对面的二楼,这下厕所离的远了,而且两个班共用一个,教室和厕所之间隔着涣洗室、楼梯和另外一个小班,更主要的是蹲便代替了坐桶,儿子的第一次大便就出了问题。听儿子说他大便时告诉老师了,然后就自己独自去了厕所,拉完了就喊老师,可喊了半天老师都没听见,后来蹲的他腿都疼了老师还没来,就忍不住哭了,后来有个小朋友上厕所看见他哭了,回去告诉老师,老师才来帮他擦屁屁,可怜的儿子宝宝入园头等大事----如厕,我想不出办法,只能告诉儿子喊老师时要大声,而且去之前一定要告诉老师。第二次大便,儿子表现不错,据儿子描述,他拉完了又喊老师,可喊半天老师也没来,他干脆就没擦屁屁也没提裤子,就撅着走回教室找老师了,呵呵,很好,总比蹲到腿疼自己哭鼻子好多了,自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了!第三次,儿子又有了惊人的表现,呵呵,儿子居然自己拿出口袋里装的擦鼻子的纸巾自己擦屁屁,结果没擦好,弄到手上了,儿子说他用香皂洗了好几次手,一点都不臭了,就回教室了,老师又给他擦了好几下,还给他换了小内裤,估计是老师一看小宝贝怎么自己从厕所回来了,赶紧扒开裤子查看情况,肯定是没擦干净,弄到内裤上了,所以老师又擦了擦,还给换了内裤,这宝贝儿子还真是让妈妈由衷的骄傲。

 

昨天放学时,同班小朋友畅畅的妈妈叫住我们说有事要问帅帅,她想让帅帅告诉畅畅怎么上厕所大便,她说老师都表扬帅帅了,说帅帅特别棒,上厕所都不用老师管了,还告诉畅畅:“你看人家帅帅,幼儿园的事回家都和妈妈说,你什么都不告诉我!”呵呵,我觉得孩子很需要鼓励和称赞,儿子从拉到裤子里到现在自己上厕所自己擦屁屁,不管出现什么状况,回到家我们几乎都不会责怪孩子,反而是去安抚孩子,不要让孩子有犯了弥天大错的感觉,过分的责骂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对这事更加胆怯,等孩子平静了,不委屈了,在平时聊天时我才会和孩子反复强调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有时还会假装是老师和儿子演习一把。如果孩子有了一点点的进步,妈妈一定及时发现,更不要吝惜赞美和鼓励的话,希望每个宝宝都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健康快乐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