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记错4月10日是画家陈逸夫先生的祭日,4月11日是作家王小波先生的祭日。真是人间四月天,可以决定的,不可决定都选择4月离开。
每每睡不着的时候总习惯等着看《鲁豫有约》,通常看完了差不多也可以睡了。前天晚上那档节目是陈鲁豫小姐采访陈逸夫先生的遗孀宋美英女士。看到宋美英女士款款走出来,不由对陈逸夫先生产生了点不恭--怎么艺术家的审美观都这么怪怪的呢?据说宋美英女士出了本书,鲁豫在节目开头就是晃着这本书开场的,我没看过,不能发表任何意见。节目中摘录了陈逸夫先生临终时的一段话,原话我不想再提,那只是夫妻间生离死别时很私密的话。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不能理解看上去这么“古典美”的宋美英女士是怎么能过得了她自己的心理关,而把这些公诸于众的。大胆的揣测,她的动机大多是出于女人的虚荣心吧。不少女人都希望丈夫对自己就好像拍爱情文艺片一样,这样还不算,更重要的是要吸引诸多观众的眼球,惹人艳慕才行。很多很懂女人心理的男人,通常也会把这套做得很好,他们挂在嘴边的放在心上的就是老婆在外面是不能没有面子的。不想指责,不想议论,不想批评,甚至不想多说。很怕众口铄金铄死我,毕竟我算是个失婚的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对感情对婚姻似乎我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有一点,我坚持,幸福与否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另外一位名女人李银河博士。认识王小波,看王小波的书,喜欢看王小波的书都是他逝世后的事了。对他的推断--他是低调的人。我是个对话语圈蛮敏感的人,如果不知道某人,而他又那么出色,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低调。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王小波先生的母亲反对展出王小波先生的裸体雕塑,报上还登了一张那尊雕塑的照片。生于七十年代大概还读过几年书的我认为王小波先生的母亲反对的极有道理,报纸还特别声明李银河博士认为那雕塑非常好,没有反对展出,只是他的母亲及其他家人竭力反对。之后在互联网上看到有所谓有识之士反对李银河博士倡导王小波先生的粉丝去重走王小波曾经走过的路,等等等等。说实话,王小波先生生前没有听到过任何批判他个人或者文章的言论,在他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言论。那么为什么在他去世十周年后的今天要这样的炒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朽的是作品,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些文章读过的人都会永远记得,既然这样,何必还要炒作?为何不能想个普通人那样,去坟前上柱香,焚点纸钱呢?怀念和爱都是放在心底深处的,也不是表演给大家看的。也许我这么说实在是有些刻薄,有些不近人情,但确实觉得王小波先生天上有知,一定不想搅这个浑水。他说过,这个话语圈是个声名狼藉的疯人院……
陈逸夫也好,王小波也好生前都是受人尊敬的人,作为女人,不论是否嫁了个令人尊敬的人,都应该懂得成全别人的名声,特别是已经故去的人。死亡是最无奈,做一个死了的人是无力的,他们只能任由别人去评去说无力反驳,无力反抗。那么曾经是他们最亲最爱的人,是否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成全他们呢,成全他们安宁与安静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