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山曾是南中国黄帝文化中心
历史教科书中提起5000年前的黄帝文化,指的都是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其实,黄帝的活动与黄帝文化的范围决不囿于我国北方。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洪波等专家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史学界将黄帝活动和黄帝文化的范围局限在黄河流域,但从史料研究和实地考证看,南方长江流域也有黄帝活动的足迹,并积淀着深层次、多层面的黄帝文化,浙江永康的石城山就处于南中国黄帝文化的中心辐射区域。
石城山黄帝遗迹众多
专家据史料、传说和实地考察后分析,5000年前黄帝曾经在浙江永康的石城山生活过,并以石城山为中心,足迹遍及浙江的金华山、仙华山、仙都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广东鼎湖山等地,在南中国撒播了华夏文明的种子。
石城山位于浙江永康市区南面。晋代郭璞注释的《山海经·海内南经》说:“三天子鄣山……张氏《土地志》曰: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清康熙《金华府志》、《古今图书集成》,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清光绪《永康县志》等录有石城山的山貌和黄帝采铜山之铜在石城山铸鼎的记载。而今石城山上还有铸鼎的遗迹———石鼎炉;山内腹地的“千户人家十八井”相传为氏族公社时代的部落聚居地,已发掘出古井一口,并留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帝道”的古山道。此外,石城山中还有被当地人称作“三天子都”的石洞,传说中的黄坟,以及相传为纪念黄帝第九代孙舜帝的舜帝庙,舜井,舜耕田等等。
皇帝到此可能与当地盛产高岭土有关
专家认为,黄帝之所以选择永康石城山安营扎寨,主要是当地出产一种现今仍在使用的高岭土(当地人称“湖西泥”)。这种矿物质是炼铜铸鼎的绝好材料,而它的产区就在石城山附近。据民间传说,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曾一度失利,原因是蚩尤部落较早掌握了青铜器,而黄帝使用的仍然是石器。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黄帝派部落成员四处寻觅可以冶炼兵器的矿源,终于在永康发现了宝藏,从此黄帝的一支在这里扎根。
而今,永康市已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之乡”。全市90%以上的工业产值来自冶炼、金属铸造等相关的产业。
古道疑为唐朝李阳冰所筑
以石城山为中心的白云风景区,由于重峦叠嶂、峭岩壁立、湖水澄碧,已经成为休闲胜地。从永康城出发约3公里,就进入白云风景区。进入当地人称的皮翼岭坑,一条古驿道呈现在眼前。驿道宽约五尺,鹅卵石砌面,系石匠们精心铺筑而成。
古驿道相传为黄帝当年所筑,黄帝所处时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古驿道岂能保持如此坚实、完整?于是又有传说认为该古道为唐代清官李阳冰所筑。
李阳冰所处时期恰逢安史之乱,唐朝由兴向衰,藩邦割据的局面已经出现。李阳冰通晓历史,对黄帝向来十分崇敬,只要是有关记载黄帝史迹的书籍,他都要千方百计寻来阅读,凡是传说中黄帝到过的地方,他也要想尽办法前去考察和瞻仰。他惊喜地发现晋代郭璞为《山海经》作注时,引三国·魏,张氏《土地志》上所作的那段解释。
唐乾元二年(公元758年),李阳冰被唐肃宗任命为缙云县令。赴缙云就职前,他顺路先到永康石城山寻觅、瞻仰黄帝的遗迹。到了石城山后,他深深地为石城山的帝王之气、壮丽的山河景色及众多的黄帝文化遗存所折服。赞叹不已的同时,他也观察到皮翼岭坑通过黄帝行宫的道路已因年代久远而被草木掩没。为便于今后对黄帝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和考察,也便于百姓上石城山祭祀黄帝。李阳冰决定筹款修筑一条从坑口至黄帝洞的驿道,并将驿道与永康去缙云、丽水的古道贯通。经李阳冰与永康的地方官联系,动用缙云、永康两地的民力,在永康江采鹅卵石,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这条古驿道。
后来,为了纪念黄帝,李阳冰又在缙云仙都黄帝升天处盖了一座黄帝祠,亲笔题写了“黄帝祠宇”四个大字,被后人镌刻在仙都鼎湖峰上,至今尚存。
(来源:金华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