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假装有文化

(2007-11-06 15:33:20)

 

张闳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文学批评家。著有《内部的风景》、《声音的诗学》等。


    在文化上,杭州既非遗老,又非新贵,难免被人遗忘的命运。遗忘,是杭州的文化性格的核心。

       注定遗忘的文化
    1933年,作家郁达夫打算离开上海移居杭州,其友鲁迅撰诗劝阻。诗的大意是说,当今之杭州已然寥落,昔日文人名士之踪迹已渺不可寻。的确,1930年代的杭州,在文化上微不足道。与北平、南京这些文化古城相比,杭州的古典文化精神流于萧条,而在距杭州近二百公里的上海所兴起的现代文明浪潮抵达杭州时,只能感受到若干余波。在文化上,杭州既非遗老,又非新贵,难免被人遗忘的命运。事实上,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逐步蜕变为隐士,除了写一些游山玩水的文字寄托寂寥心情之外,几乎无事可做。而在时隔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杭州的文化境况似乎并无太大的改变。
    杭州的文化气息聚结在山水之间,在景观文化方面。在西湖及其周边构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自然景观。西湖秀美的自然景观,塑造了杭州的文化特征:纤巧、舒适,但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遗忘,是杭州的文化性格的核心,至少从宋高宗时代开始就是如此。自足的、当下享乐的世俗生活,安乐窝式的生存空间,消磨了文化上的进取心和创造冲动。柔美的山水、舒适的气候、缓慢的生活节奏和精美的饮食,让人迷醉其间。杭州的文化是观赏性的。她是一幅静止的风景画,上面涂满了文化的颜料,但这些颜料并非活性物质,而是一种凝固的色彩,西湖的艺术家所做的,也正是将这种自然景观的视觉残片,转移到画布或其他艺术材料上,聊以满足感官消费市场的需求。如果说杭州还有文化的话,那也是一种没有厚度也缺乏力量的感官消费性的文化。对于许多人来说,杭州永远是一幕布景美观的古装戏。风景的幕布拉开,古老的景观残片在这里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游人在风景中陶醉,留下一串感叹词和风景照。等到游客散去,这里又恢复静止和空旷。
    处于江南富庶之地,人杰地灵,盛产文人和艺术家,但杭州却少有作家和文化人聚集,无论是1930年代还是现在,都是如此。这些人或许在杭州置有别业,却未必在此定居。人们留恋这里的秾艳的自然风光,稀薄的人文空气却让人难以久留。它有一所巨型大学,但这所大学在文化原创力和影响力方面,与其规模完全不相称。现代传媒是现代都市文化生产的重要载体,而杭州的媒体(电视、报纸、文化刊物等)几乎都不值一提。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其纤弱的文化辐射力甚至难以穿透它所辖的周边城镇,如绍兴、宁波等地。这些地方的文化强度远在杭州之上。
    杭州是一张漂亮的风景明信片,它的全部魅力都凝结在平面的外观上,可供观赏,给人们留下“到此一游”的快乐记忆,随即便被置于遗忘的角落,在那里变旧、泛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