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文明与野蛮(改)
标签:
娱乐情感影评赛德克·巴莱 |
分类: 日感 |
http://s10/mw690/001p1Puqgy6Q02BEvbz19&690
第一次听到《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的名字时候,是在观看高晓松的《晓松奇谈——关于台湾历史的真相》中,提到魏德圣电影作品三部曲:2008年《海角七号》、2011年《赛德克巴莱》、2014年《KANO》。这三部作品除了最新《KANO》没有看过,前面两部对大家而言,《海角七号》所传达的日台情怀更让人动容,很多人无法理解台湾对日本的那种情感是否是因为日据时期的同化,还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再现。对大陆读者来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节奏。倒是高晓松在节目中提及魏德圣此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你想了解台湾与日本的关系,那么一定要看看他的三部曲。”让一个清华大才子这样认可,至少不可否认他确实有不凡的一面。
魏德圣给我们带来这些台湾日据时代故事的剪影,一上演引起很多人士指他“媚日”,甚至带有偏离电影内容而更倾向政治立场斗争。这样的情况下今天想聊起这部电影不得不要分为几个阶段说:
1)故事背景2)电影本身
(看到这样一组小标题,我自己也呆了,一个题材能如此延展,可见其战力不一般。)
1)故事背景
清朝同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台湾正式移交日本人手中,民间组织抗日团体失败后,日本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台湾,雾社区域作为日本统治时期的一个示范点,成为故事的背景场地。而赛德克族人就是生活在眉溪部落,这里是一个宁静悠闲、拥有大批原始森林的部落聚集地,多数人生活在海拔1000米的山地间,他们的风俗特别的很特别,一般人无法接受:“出草”(类似于成人礼的一种形式),以杀人取其首级为自己战果,然后由部落女性长辈为成功完成出草的勇士授以图腾,象征这位勇士有机会通往“彩虹国度”(这里的彩虹国度类似于日本人对太阳旗的一种崇拜,可以算的上是部落的信仰和荣耀),在提到这里出草的勇士们,在他们眼中生与死只是一种表现,能否通往彩虹桥才是生命的意义。这里出草更具体上是一种在猎场猎物的过程(好像回到原始社会,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对了O(∩_∩)O),他们出手不是所谓一刀砍死对方,而是一刀削下对方的头颅,这个是一个技巧活,一般他们会观察猎物,再采取作战方式。本身对敌手的攻击不是仇恨,而是一种荣耀,所以削下头颅,他们会像朋友一样去对待他们,照顾他们,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个就是这个部落的文化,对他们而言,他们出生就是出树里出来的,所以他们如果要结束生命也是在树上结束(在树上吊死自己就展示这个民族如此坚定的信仰)
2)电影本身
讲完部落文化,再说说电影。在看了将近4个多小时的《赛德克·巴莱》,朋友告诉我他很喜欢这部片,很血腥;而我问了朋友第一个问题就是:《赛德克·巴莱》是部落的名称吗?对方没有给出我想要的答案。结果我的直觉是对了!赛德克·巴莱是台湾赛德克族词语(Seediq Bale),意为:“真正的人”。这样看就很清楚说的是人,讲的是人的故事,什么故事:台湾“雾社事件”(类似中国抗日战争大片),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回到小学写作文的节奏,写人写事,用事件衬托人,还是真正的人,导演花费12年时间,2万人,6亿新台币拍这样一部史诗作品,如果出于某个政治因素出发,那也真的是执着派,或又是觉得看了海角七号就把导演定义我亲日派,那么看完这部作品大家一定会崇拜下他宣言的抗日精神呢?(如果是如此,只能说你很片面、太主观)。在我看来他的内心是鸿儒,他想要表达不只是莫那这样的首领,也不纯粹一个事件,更不是说什么政治发言,更像是一种情绪,如果大家觉得那里有压迫那么就有反抗,这样理解也是可以,至少我看来这是它的一个层面(好东西就是一层层剥出来)。
故事第一幕展现是首领年轻时候的勇猛;手刃其他部落首领的果敢;在激流中如何来去自由;在信仰道理上如何铭记父辈的教诲……可以这样说不论是那个时候还是如今时代,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所塑造这样一个有力量、有信念、长得还不赖的部落酋长,真的是让男的羡慕女的崇拜!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这个部落的文化:砍人如同切菜一般,削下的动作那叫一个“快、准、狠”不喜欢的这样血腥的女同胞们基本到这里会换台,男同胞看到这里骨子好战的基因估计被唤起了,接着看完电影还会去撸一把游戏(我猜的觉得在男性眼观中power&honour一直是男人世界追逐的东西,至于武器那些什么技术控也无法是为前者服务的道具而已)
女性在这部电影中真的是一个卑微让人落泪的角色,是依附男性的附属品,在很多画面中她们的眼中透着是包容,或又多了一分责任和埋怨(责任:为了繁衍;埋怨:男人为了彩虹桥牺牲小我的不甘),特别是那一幕:同日本人进入最后对抗,为了把粮食都留给男丁,整个部落的女性上吊自杀,没有人逃跑(没有办法~国产片看到太多汉奸角色)而是从容的唱着古谣赴死,从那些女性歌喉唱出歌声是一种怎样的不舍,我也实在词穷了(还是相互搬砖块……如果半夜走到这样的森林,真的会被吓出病了),里面其实可以用化学现象表述,以日本为首的入侵文明派(虽然他们是合法占有台湾),以及以莫那为代为的原部落居民的野蛮派(看似野蛮其实文化程度还是很高喔)的擦枪走火、火光四溢的场面,还有那些夹在中间的土蛮们,被日本教化的花冈一郎和二郎(被日本人看不起,又被本族人bs)最后见不了太阳,又去不了彩虹。故事的结局很简单,这些因为不满反抗的300蛮夷勇士最后日本人已极大的代价消灭了,甚至险些被灭族(没有办法,你有意志,人家有武器,拼不过自然是死翘翘)这个桥段很眼熟:对!《斯巴达300勇士》(如果觉得这个比较抽想,举个现实点例子:《狼牙山五壮士》)
3)自我延展
说完电影本身的震撼,现在说说自己的感受吧!之前已经说了一部好的作品是可以各种延展分析,不好意思的,本人思维脱跳,这段时间也是自己心境阅历成长阶段,对我而言,电影本身的魅力,我看到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文明与野蛮的碰撞。日本人到台湾岛,他们大搞改革,让雾社有了房屋、有了医院、学校、邮局、警察局,让整个台湾从一种荒芜的原始阶段向着西方文明前进,当然文明的代价(资源掠夺、环境破坏)最后到底对于错现在的情况就是一种历史见证(这里就不多细说),对于这些原部落人被迫要改变生活状态(没有了自己狩猎的猎场,女人也不能劳作而且是陪酒),用现在的话说:“你的好,不是我要的!”这个角度看就是活脱脱的人与人间的关系。大家相处的时候,觉得我对你足够好,那就够了,但是从来没有问过对方想要什么!对于那些原部落的人们而言,天性的放纵就是通往彩虹桥的信仰,他们的杀入如麻,他们的刺青……都是来印证内心的理想,是赤裸裸的、活脱脱的,没有信仰和追求,留下性命苟活于世,那还不如死了,所以莫那的血的献祭,一呼百应,无人能阻止!回归现实中,我们往往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好的,如果明知不好而为之(那是作恶的节奏,暂且忽略这样的人群),喜欢把自己的好加注在我们想要,或者说我们关心的人身上,对方的转变是一种奇妙的过程,可能欣然接受,或者无情拒绝(这里印证那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笑的是我们都很努力的那这些金科玉律标榜自己的好,却让别人产生进入一种无法摆脱的困惑中(这样讲可能有点混乱)。最后再文明程度不统一的情况,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有了问题我们喜欢开脱,希望为自己找个借口,让自己心里好过。这个可以算是我在这部作品中削下一层比较有感触的体悟。不过,人还有母性的一面,是包容,是谅解,这就是故事中的中间派在看清游戏的潜规则后,选择放弃反抗,想通过进化达到升级,最后在白驹过隙间再次重掌power,不过希望美好,现实残酷,能否熬出就是看个人造化,还不如说看历史的弄潮儿在波峰还波谷(往往都是时代造英雄)。所以莫那的高大是一种情绪的趋同,我们都觉得包容是可以,会继续任性,但是忽略包容也是有限的,不然每次历史的进步就不会是血的代价。
PS:电影中有一段莫那见到他的父亲后,茫然犹豫的心得到一种感召:“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而日本长官被莫那弄的脾气大发,直接投掷毒气弹时候说的那句话:“跟这样野蛮人讲什么文明,他们是逼着老子野蛮”(记不得原句,大意是如此)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文明,谁又是野蛮,真的没有真相,事物的相对性,让这种出发点和立场截然不同两个群体如何走到一起呢!!
4)政治角度
台湾跟大陆的关系现在也是如此,泛绿和泛蓝阵营的PK,每次让人看起他们的政治立场就是一个驳论的节奏,一个中国的民族气节(我倒是很意外在蒋的日志里面也读出的底线),不说立场,大陆的观察员每天在两岸三地的对话中各种高调的谈论(我觉得调侃跟适合,比较是人家饭碗说破了就没有的吃),让人觉得比舞台剧还精彩几分,但是精彩也是有度的,久了就成为事件的背景资料,一部电影就是文化的一部,如果要这样通过一个点去放大整体的大势,还真的是“管中窥豹”的节奏(用了这个成语我也觉得好高大上)就好比耶路撒冷的问题,你说是政治问题,它还是宗教问题;你说宗教问题,其实它还是民族问题。当所有的可以和解的方式都试过一遍(当然美有一脚这个事情都是不会完结的),还是在打,谁让那边富得流油!所有我觉得影评人也好看客也罢,如果思想觉悟有到一定程度,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就被洗脑,叫嚣的程度某种程度反而是对导演的肯定(谁让你拍的这么认真,12年磨一剑,还这样大胆、这样真实,比冰冰版的武媚娘还高了4倍段数,胸器比不过利器)
5)历史宏观
所有的东西,到了最后都要上升到宏观的层面,这样才能彰显东西的高度有多深,广度有多宽。从这个角度,这部电影已经脱开小我和自我的范畴,进入是灵魂深处,人类起源的节奏分析。本人目前的段数还不够高,不过可以说明一点,不敢说太阳旗和彩虹桥的优劣到底哪家强(虽然明摆着老毛的话,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挨打,就只能鞭策自己),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他们都是为了各自的理想而奋斗,你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极端,电影最后一幕不是还有这样一段,日本军国首领看着满山鲜红的樱花,感叹从莫那这300人的身上看到,消失已久的武士道精神,这个时间节点是1930年,离日本侵华的时间只有7年,你能说他们的行为是不是某种角度上印证“蝴蝶效应”。还有莫那消失在最后的战斗中,在4年后山中被人发现,尸体一半入土一半风化,这样的“干尸”(应该也是生物界一种灵异事件,当然真的成为日本人展示的标本),是不是也隐射一个他们的信仰,在新时代想要真正通往彩虹桥也是有一定难度,即便像他如此的人也是革命尚未成功(含枪自尽)。最后想法是,道不同不为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个或许就是这部电影在历史的高度给我的一个投影吧!
【写完这篇影评后,觉得自己的思想和层面还是比较狭隘的,停留在一个初级的水平。这样的一部作品确实适合反复看(不是适合一般人看),每看一次就会有很多新的感触,如果喜欢的或者是想看的观众,建议大家看完整版,阉割伤不起!对一部艺术的作品,我们都说它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这个事件是真实!电影或许表现更加唯美,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的痕迹,对赛德克这个民族能存活下来,感叹不易的同时,是否要庆幸他的对手是日本人,而不是我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