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诗的奥秘》之“好诗精鉴”:所有的诗其实都是“寂寞”的诗意表达

标签:
诗的奥秘鲁克 |
分类: 《鲁克评诗》及诗话 |

所有的诗其实都是“寂寞”的诗意表达
——陈晓玲《草垛边》
草垛边
陈晓玲
从赵家堰到姑姑家,有二十多里山路
小时候,我会跟随回娘家的姑姑
翻山越岭,渡船过河,一路步行去姑姑家小住
姑姑总是忙着农活,没有太多时间搭理我
我无所事事,略显孤独,整天在姑姑门前田埂上转悠
田野散发的青草香味与泥土的气息,让我沉浸其中
有时会想家,想着想着,就会在门前刚收割的草垛边坐下
看云, 看天,看远处的青山,看空无一人的田野
看搬运食物的蚂蚁,看燕子飞来飞去
什么也不看的时候,就一个人偷偷地抹泪水
突然有一辆汽车从山边经过,嘟嘟——地响
我会赶紧起身,擦去泪水,盯着那辆汽车像风一样消失
心中只有一个念想,如果爸妈带上弟弟和我
坐上这辆汽车,去未知的远方,多么好
不由你不信:诗是寂寞的产物;所有的诗,都不过是“寂寞”的诗意表达。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
古往今来,直接描写“寂寞”的诗篇浩如烟海,那些不是直接描写却也间接流露的寂寞之诗,更是汗牛充栋。那么,在这直接描写和间接流露寂寞情怀之外的诗篇呢?它们难道都与寂寞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
你看,所谓“悲愤出诗人”“愤怒出诗人”,悲愤和愤怒,不过是寂寞的另两种表现形态;“忧郁出诗人”呢?这个就更不用说了,忧郁,其实就是寂寞的表哥或表嫂。
其实就连快乐,也是“寂寞”的愉悦呈现,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呢?
一个人生下来,只要不是智障,总有寂寞的时候,知识越多,文化层次越高,往往越是寂寞蚀骨。这没什么可说的,寂寞,本来也不是什么贬义词。
寂寞有个孪生妹妹,叫“孤独”。
低浅的心怀,有着低浅的寂寞;高尚的灵魂,有着高尚的孤独。
陈晓玲的《草垛边》,写的就是漫漫人生里最初的寂寞和孤独。
全诗没有什么需要我解读的,朴素,谦卑,低到尘埃里。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叙事中不动声色地浅浅抒情,就像诗中那个小女孩的呼吸,细细的,怯怯的,却有着纯粹得让你心动、让你心疼的澄澈眼神。这是这首诗深深打动我的地方。
诗中的动作全是小孩特有的,细腻,真实,可感可触。
请注意诗人的排比和节奏:
有时会想家,想着想着,就会在门前刚收割的草垛边坐下
看云, 看天,看远处的青山,看空无一人的田野
看搬运食物的蚂蚁,看燕子飞来飞去
什么也不看的时候,就一个人偷偷地抹泪水
细节细节,贵在细,也贵在“节”,我指的节,在“情节”的基础上,更有“节约”“节制”的意思。细就细到底,细出味道,细出纹理,同时又要注意节制。好比马术表演,你看着那马蹄细碎,其实没有一步多余——每一个节点,都经过了骑手的精挑细选。
突然有一辆汽车从山边经过,嘟嘟——地响
我会赶紧起身,擦去泪水,盯着那辆汽车像风一样消失
心中只有一个念想,如果爸妈带上弟弟和我
坐上这辆汽车,去未知的远方,多么好
蒙太奇的娴熟运用,在这首诗里起到了奇妙的效果:从天到地,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一组镜头井然有序,把个小女孩可怜兮兮的小小寂寞或孤独,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贵真,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就是完全以小女孩的童年视角和低幼心态来写,放下身段,不“端着”——“心中只有一个念想,如果爸妈带上弟弟和我/坐上这辆汽车,去未知的远方,多么好”。
是的,有梦想,多么好,哪怕这梦想如此微小;
有诗歌,多么好,哪怕这诗歌清澈、单纯得就像那个女孩“偷偷地抹”去的寂寞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