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散文:《爱着这人间》
(2015-12-05 14:33:52)
标签:
鲁克散文爱着这人间王登科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报 |
分类: 散文随笔 |
爱着这人间
鲁克
那些我拍摄过的人或物,今晨,我检视他们
那些孩子,那些笑着或哭着的孩子,都长大了
那些女人,年轻的都已老去,老去的,已经离开
这世界老得飞快,小草一次次发芽,芦苇一次次白头
我们一次次睡去,又在麻木中一次次醒来
可能你并不知道,你是这样深沉地爱着这人间:
亲爱的,看见什么你都会流泪——假若,这是我们最后一次
睁眼……
长期以来,我保持着清晨写诗的习惯。这是我在2015年12月5日清晨写的一首诗,题目是《那些我拍摄过的人和物》。
在众多的爱好里,我最爱的还是诗歌,不知从哪一年、哪一天开始,诗歌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年近半百,蓦然回首,这才发现,在这么漫长的岁月里,真的是诗歌滋养了我,让我的生命充实而丰盈,让我的心灵澄澈而明净。
诗歌是最养人的,她养心,养情,养灵魂,但诗歌却不能养家。而让我养家、让我安身立命的所有东西,却都离不开诗歌的滋养。为此,我要特别感谢诗歌。每天清晨醒来,把最清醒、最富激情的时刻献给诗歌,这已然成了我的习惯;没错,诗歌在我的生活和生命里,几乎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
每天写完的诗,我不像一些诗人朋友那样,藏着掖着,我写完就会发出来,发在博客、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上。许多朋友通过阅读我的诗歌,对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正是通过网络和诗歌,我跟不少同道成了莫逆之交。著名书法家王登科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登科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报》副总编辑,书名远播,声震中外。其书远追汉魏,近探宋元,深得黄庭坚神髓,用两个字概括,窃以为,一个是“朴”,一个是“厚”。几年前从微博上相识,我便常常在深夜里拿着手机目临他的法书,真心话,受益良多。
登科兄人如其字,宽厚而开阔。我是个对文字极其较真的人,最见不得书家笔下错漏,登科兄也未能幸免,时不时的,精美的大作中总能让我挑出些讹漏来。登科兄却也雅量,不仅及时更正,还真诚道谢。那份谦怀你是能够感觉得到的。然而许多书法家却不是这样,因几句善意提醒就心怀芥蒂、渐生罅隙的,也不在少数。
跟登科兄至今尚未谋面,只是网上神交。每天,我们都流连在彼此的诗书里,不亦乐乎。对我的诗,登科兄从来不吝赞美,有时还会转发到他的微信圈里,甚至发表到他主编的《中国书法报》上。虽然早已过了为“发表”而写作的年纪,但登科兄的默默举动,还是让我感动了很久。在浮躁如斯的当下,在利字当头的社会,这份清澈如水的真心真意,多么难能可贵。
这个冬日的清晨,就在本文开篇的这首新作之下,登科兄给我留言,竟顺手写成了一首小诗,我默默读过,竟真的眼含泪水——
你在歌唱
像鸟儿嘤鸣
像花儿开放
你赞美尘世的泥土
你赞美生命的忧伤
活得像门艺术
自己照亮自己
以内心的温度
用点点的泪光……
在这茫茫人世间,在“文人相轻”的自古人文生态里,有这样一位师友时时支持你、砥砺你,尤其是——懂你,这是何等的幸福与快慰!
我随即用登科兄原韵唱和一首,诗题就叫《歌唱》:
你在歌唱
像风过幽篁
像月照山冈
你以笔作犁,耕大地之书卷
你以墨为露,润岁月之沧桑
生命是门最高的艺术
我们以血、以肉、以骨头
我们以疼、以爱、以灵魂——
把这短暂的生命
小心地喂养……
生命短暂,我珍惜每一缕光阴,对每一位走进我生命的人,我都珍惜并感恩;作为一介文人,在这个世界上,在有生之年,我愿意拥抱一草一木,只留下美和爱,而不留一点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