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演员王海燕 的诗歌

(2013-03-26 17:45:18)
标签:

诗歌

文化

分类: 《鲁克评诗》及诗话
@演员王海燕 <wbr>的诗歌

她说:我听到大树在说话

           @演员王海燕

 

我听到大树在说话,它百岁,我两岁;

它问我好,我问它安;

它的胸口有风在轰响,我贴着它呀呀在歌唱;

它的皱纹静静地包裹了我,我肉肉的脸颊轻轻蹭蹭痒;

它会一直在这里等我来,我只要来就会听到它说话。

 

听到大树在说话,它百岁,我两岁……

 

 

这是我在@演员王海燕 的微博里读到的文字,同时配有她两岁女儿的美丽照片。不难想见,作者是看着宝贝女儿的照片有感而配的文字。这些文字甚至连标点符号我都没动,是的,一个也没动。我只是把第一句提上去做了标题,并按文本原有的节奏分了行,为了凸显诗意,我让最后一句单独成为一节。

 

我承认,第一眼我就是把它当诗来读的。

 

王海燕不是诗人,却无意中让我读到了我以为最真、最纯美的诗歌,而这种诗歌跟当下流行的那些或晦涩难懂形同天书(形),或庸俗无聊卑鄙下作(质)的所谓“诗歌”,显然是不一样的。

 

诗,本是最原初、最原生态的“声音”和“意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也;诗,本是最温暖、最真挚的“诉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也。然而曾几何时,诗在中国竟成了“有话不好好说”的代名词。悲乎哉?大悲也!

 

王海燕的这首诗很短小,但正如我说过的——再短的诗歌,也要力求给出细节来。没有细节就没有诗歌,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这绝非危言耸听。王海燕不是为了“写诗”,当然也没有诗人们那些潜意识里的条条框框,她只是老老实实想把自己心底那一瞬间的柔软和暖——渲泄出来,如此而已。而这,无意间也印证了我一贯的诗歌写作主张——

 

就用最朴素的语言,书写你最真实的疼痛或感动。

 

从这首简短而清澈的小诗里,我读出了童真,读出了暖暖的爱怜。所谓诗的味道,说到底,其实就是——也应该是——爱的味道(批判也是另一种热爱)。这世界,你若爱,便处处充满爱;而就诗歌写作来说,你只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其实生活处处都弥漫着爱意和诗意。王海燕从两岁女儿的童言稚语和天真动作里发现了诗意,几乎是用白描的手法(事实上她写作这些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作”更无所谓“手法”——尽管它们都客观存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纯真、美好的诗意的阅读空间。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她那颗温暖细腻的——母亲的心。

 

尘世喧嚣,尤其在网络普及的当下,做个“诗人”的确不难,而在陌陌红尘里做个有所爱、有所思,胸怀诗意并有所坚持的人,却殊为难得;不管对谁而言,想要写诗、写好诗,仅仅会用回车键是远远不够的。

                                             2013.3.26.黄昏,于深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