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随笔:就新诗的押韵问题答李霖
(2010-03-04 10:20:53)
标签:
新诗的押韵问题诗歌韵律诗学随笔鲁克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答李霖:有关新诗的押韵问题
每首诗有每首诗的具体情况,有时候适当的押韵是必要的,但切忌因韵害意。
个人的经验和教训是:一味追求押韵,尤其是韵脚过密,容易显得溜滑,读来有“顺口溜”的味道,大不可取。这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下规避处理,就是明明又到韵脚处了,偏偏换一个不押韵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或者干脆换个句子,这样坚持一段时间,此病可愈;有些诗创作之初就是为了配合朗诵的,那么,适当的押韵对于舞台效果是一个有益的提升。我是说“适当”。适当的押韵带来的语感上的美,是不押韵的诗歌无法相比的。
现代诗歌在对传统诗词的继承上,窃以为,音韵和旋律的继承,恰恰是重要的一课,而这一点,长期没有得到广大诗人们足够的重视。深言之,所谓音韵和旋律的继承,远非简单的“押韵”一词可概括的。它常常体现在诗歌内在的节奏上。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首先是朗朗上口的。国外的优秀诗作,往往也具备这个特性,但在中文的翻译过程中,许多译家因为诗学修养的关系,只能生硬地“直译”,意思是差不多了,但美感却消失殆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国外诗作的译本,往往觉得这个老外诗人甚至“还不太会说话”的原因所在。
(上午上线,见山西诗人李霖留言,就其问题作了简答,复制留存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