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鲁克评诗》及诗话 |
感谢阅读并留言的朋友们。“猜猜我是谁”朋友在这个帖子后面留言却是言说另一首诗的内容,我很感动——说明你认真看了我的作品并留下了印象。诗歌写出来,就不再只是写作者自己的了。诚哉斯言。感谢朋友们的解读与分享。
诗歌是什么?每个时期我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完全一样的理解。今夜再次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我觉得,诗歌是感动;是最真诚的胸怀(不一定多么博大)对世界尤其是对底层苍生哪怕最微小、最微弱的体恤与心疼。
晚饭后本来很疲惫(课业繁多的女儿想必也一样),却依然带着女儿搜索并阅读大解的《百年之后》。女儿说她能够读懂的。是的,好的现代诗应该是让人能够读懂的,费解的东西即便真的好,在读者走进之初却早已打了很大的折扣。这似乎怪不得读者什么。
我尝试着引导女儿阅读,不是默读,而是朗读。我要她自己去体会那些不太容易说明白的东西,譬如节奏,譬如诗意……凡此种种往往就藏在你真心的、动情的阅读里了。
女儿看了我今天的三首诗歌,我叫她以自己的感觉给三首诗歌排一下序,她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第一是《总有一天我要离开》;第二是《冬天的公路上遭遇运树的汽车》;第三才是《地铁路过军博站》。(这一首我是在地铁和公共汽车里连续近一个小时时间,流着泪写在手机短信里的,女儿默读的时候明明也在悄悄擦着泪水)我问她为什么没选这一首排第一,她回答说,这一首要是不分行,就是散文了——这恰恰是以前我批评一些诗歌过于口语化、散文化的理由,她居然记住并运用到这里来了。
关于这首诗歌的形式或者说直觉的阅读印象,我觉得女儿的评价不无道理;但是,女儿忽略了我跟她讲过的古人关于书法的品鉴要义:“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其实用在诗歌品评上亦然。刚开蒙的女儿记住了“诗歌”本应有的“形”,却忽略了诗歌的“神”。我这样启发女儿:你知道这个“神”是什么吗?就是你刚才自然流露的感动;就是你不经意间留下的泪水啊……
别轻易否定你的直觉,尤其不要轻易否定你的感动。我是这样对女儿说的,也是这样跟自己说的。
我感觉自己近来仿佛真的窥见了缪斯手指的方向了,自我感觉这段时间是我38年来离诗歌最近的时候。希望自己离诗歌近一些,再近一些。
前一篇:贫穷之外的绚烂:柬埔寨花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