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规矩”入脑入心

分类: 小小评论 |
让“规矩”入脑入心
读《人民教育》2016年第07期《只让人畏惧的规矩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一文,不禁拍手叫好。仔细审视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年来,学校针对学生的种种“规矩”,其实多数是站在校长和教师等教育管理者立场、以惩治学生使学生“听话”服从为目的而制定的,因此,很难让学生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更难以形成向心力,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化师生矛盾,让师生离心离德,给教育教学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有一所寄宿制高中严禁学生购买外卖,理由当然是外卖不卫生,对学生身体健康有损害,要让全体学生都到食堂就餐。为保证这项“规矩”落到实处,学校组织值班人员在午、晚饭期间在外卖集中的学校操场边、校门口等地督查,发现违规者除进行教育外,还要扣学生管理量化分,达到一定分数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但结果如何呢?一是午、晚饭时间总有学生和老师玩“猫和老鼠”的游戏,趁值班人员不注意偷偷购买外卖;二是部分学生会到学校小卖部买方便面、面包等充饥,个别学生甚至在午、晚饭期间不吃饭,课间再偷偷溜出来购买食品,这对学生健康的损害一点也没有减少。学校只好加大管理的力度,但根本无法杜绝外卖现象,“严禁”不能实现,也使学校管理者的权威大打折扣。但如果换一种思路,不是搞“严禁”,而是与社区搞好衔接,提高外卖的质量,适度允许学生购买外卖,是不是会更好?再进一步,把着力点放在办好学校食堂上,吸引学生都到食堂就餐,岂不更好?
学校的“规矩”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方便管理,更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制定“规矩”必须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或者师生共同商讨制定,或者学生集体自行讨论制定,决不能搞校长、教师“一言堂”。我当班主任多年,“班规”都是学生自主制定、由全班学生表决通过而实施的,因为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凝聚了学生的智慧,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违反“班规”者也会自愿受罚,取得了良好效果。扩而大之,校规校纪这样的“大规矩”依此办理,也必定会让校规校纪成为学生“自己的规矩”,真正入脑入心,达到提升执行力、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