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到半百再学“艺”

分类: 性情流露 |
年到半百再学“艺”
对我来说,2016年1月15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临朐县作家协会成立,承蒙各位作家的抬举,我忝列理事会成员。
我1990年大学毕业就一直在高中教学一线拼搏,虽然从事教育写作23年,发表稿件千余篇,结集出版了两本书,但仔细梳理,发现这其中四分之一的稿子是历史专业教学方面的,三分之一的稿子属于教育教学评论和随笔,四分之一的稿子是影视剧评和书评,专业性比较强,受众面很狭窄。真正有点文学味道的稿子不足三十篇,而就是这不多的被称为“散文”的稿子,也语言直白,欠缺文采,按照我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女的说法:“老爸的文章太干巴,不精彩,不吸引人”。有鉴于此,在县作协筹备期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县教育写作协会副会长胡明宝邀请我入会时,我坦诚地告诉他:“我的文章缺乏文学性,参加作协不够格。”但小胡并不罢休,一再邀约,盛情难却,又静心思之,加入作协,在县域优秀作家的帮助下,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遂欣然入会。
相对于其它职业,教育行业相对独立,教书育人工作一脉传承,按部就班,与外界交往交流相对较少,身在教育圈,我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局限在一校范围内,工作琐屑繁重,视野不够宽广。就拿早就流行的微信来说,我迟至2016年元旦才开通,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参加县作协后,才第一次链接了县域内久负盛名的“玩转临朐”微信平台,第一次欣赏到“弥水灯火”每天一篇的原创文学作品,并被它精彩的内容和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
迈进2016年的门槛,我虚岁50,额头上纵横如地瓜沟的皱纹和脸颊上松弛的皮肉,都将年过半百的事实暴露无遗。春节假期,陪伴九岁的小女在文化公园游玩,与小女搭档玩耍的另一个女孩礼貌地向我打招呼:“爷爷,你好!”望着女孩清澈的大眼睛和写满真诚的红红脸庞,我慌不迭地回应:“你好,你好!”在这样一个花眼严重、精力不济的尴尬年龄,本不该再学“艺”了。但既然已经加入了县作协,就不能背负虚名,虚度时光,于是,向县域内知名作家学习,多观察,勤思考,苦练笔,争取发表几篇文学作品就成了本年度的奋斗目标。
作协成立这四十多天,通过“玩转临朐”平台和相关的文学博客,我重点阅读了县作协主席张克奇、副主席祝红蕾、王乐成、胡明宝、作协理事尹兆文、郭宝学、作协会员徐泮珍、刘志华等朐城知名作家的散文佳作,耐心琢磨他们的写作手法和深刻思想,感悟很多,触动很大,“玩转临朐”刊发的文学作品,我都阅读再三,并写下了简短的读后感。同时,自己也尝试改变撰写教学论文的习惯文风,进行散文习作练习,几篇拙作如《记忆中的大姐》等在小朐(苏洋)的关照下刊发在“玩转临朐”“弥水灯火”专栏。
年过半百转方向,苦练文学基本功。我不聪敏,但认定的事情,就会坚定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