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跟我读:儒家十三经》

《国学经典跟我读:儒家十三经》,侯会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定价:39、8元
国学是什么?简言之,是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五经四书、诸子百家、二十四史、诗词歌赋,全都涵括在其研究范围之内。冠名“国学”,是为了跟“西学”(西洋传来的文化学术)相区别,倒不一定有对抗之意。
阅读古代经典并不容易,读者与作品相距数百年乃至两三千年,不要说文字古奥难懂,单是数量庞大,就让人望而却步。
近年来,国人逐渐认识到国学的价值,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一时间,诵读经典之声传遍神州大地。但细细看来,大多是以《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词为主,略有涉猎《四书》中的部分篇章,因为这也是蒙学必读的经典。
不过很快就发现,我们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蒙学之后读什么?直接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仿佛不大现实:古今语言的巨大差异,专业教师的缺乏等等,都形成国学学习的障碍。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国学萌芽,缺少养分滋养,存在枯萎凋谢的可能。
有没有办法,让经典的表情变得柔和些,让佶屈聱牙的语言变得通俗入耳,让鸿篇巨制化身文化小品,使经典阅读变得有滋有味儿?
别担心,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范本,他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为你讲解国学经典的核心内容,悉心解释每一个不常见的词汇,耐心标注每一个生僻的字音。让你不知不觉地走近国学、爱上国学。
在《国学经典跟我读:儒家十三经》中,侯会老师以故事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着经典之美:《易》的超然深邃、《诗》的优美纯粹、《书》的宏深古朴、《礼》的庄重谨敬、《左传》的生动流畅、《论语》的仁厚亲切、《孟子》的雄辩畅达……但凡是读者可能有疑惑的地方,老师都会细心注释、耐心解答。
比如在本书第四辑《“三礼”(下):婚丧礼乐,师严道尊》中专门有一节《谁说儒家轻妇女》,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儒家对人情人欲并无贬损,知识倡导要拿“十义”来节制,所谓“十义”就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十项准则:“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第二十七篇《哀公问》中,孔子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爱与敬,其政之本与!”中心观点就是从爱妻、敬妻中,体现出为政的根本来。儒家认为所有礼仪中,“大昏(婚)为大”,绝没有轻视妇女的意思。
比如在第八辑《〈论语〉是一部“君子手册”》中他专门辨析了“孔子是‘官儿迷’吗”,“学而优则仕”的话是出自孔子的学生子夏,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一般人把“优”理解为优秀,其实这里的“优”指优游从容。子夏的话从两方面来讲:做官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再去做官。一个人当了官,还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通过学习加强修养,然后再去做官。无论如何,这两者都不是坏事。
再比如侯会老师讲到“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是孔子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最重原则,对自己要求极高,做事追求“无过无不及”,也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庸”又意味着外表和顺、内心强大、坚持操守、九死不悔!——孔子对此追求一生,呼吁一生,也不能说自己做得足够好。在孔子看来,公平治理国家不难,辞掉高官厚禄不难,甚至踏上寒光闪闪的刀刃也不算难——秉持中庸之道比这些都要难啊!
这本书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