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摘录(二)

《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定价:98元
3、《伊利亚特》——漫长的战争。
《奥德赛》——漫长的奇迹。
到后世成了经典。
在中国,《诗经》本来不是“经”,后来成了经典。《离骚》,后世称“离骚经”。西方也如此。
中国常有“诗曰”,其诗本来写的是爱情,然而后世奉为“经”。皇帝听说是“经”,也得买诗的账。《圣经》也是一些故事,后来成了经典。
古希腊人称荷马是诗人,诗人就是荷马。中国人称孔丘为“子”,开口“子曰”,“孔”也不称。欧洲人称新旧约为“书”。
诗人、子、书,是最高尊称。
4、女诗人萨福,大名鼎鼎。一说其美,一说其矮、丑。一说其乃最早的女同性恋,一说其死于失爱。
她代人写情诗:“当你打开我的信,不看到最后的名字你就不知道了吧?”
萨福与荷马齐名,但留下诗作极罕。
……
不过,韵事越多,名越大。我的公式:“知名度来自误解。”
没有足够的误解,就没有足够的知名度。
5、中国人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耶稣说:勿论断人,否则必将被人论断……
这说明耶稣思想的东方性。西方是论断与被论断,中国魏晋也是论断与被论断。
然而,耶稣自己就论断。
全部基督教教义,就是“你要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
这一句话最简单、最易解,但人类已做不到了。
这是首要的问题,是最绝望的问题,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问题。
损人利已,爱人如己。
悲哀的是,人类已迷失本性,失去了“己”。
6、你现身信仰,不能考虑伦理伦常关系。凡伟大的儿女,都使父母痛苦的。往往他们背离父母,或爱父母,但无法顾及父母。
若希望儿女伟大,好的父母应承当伟大的悲惨。
7、为什么先知、宗教家、哲学家要用比喻?从西方史诗到中国《诗经》,充满比喻。几乎是靠比喻架构完成的。从前的政治家、大臣、纵横家,劝君,为使其听,用比喻;对下民说,知其不懂,也用比喻。
说明人类的智力还在低级阶段。
真的相爱的人,不语,不瞥,不需比喻。智者面对,相视而笑,也不用比喻。比喻,是不得已。
最美的是数学和音乐,令人着迷,完全没有比喻。绘画就是比喻,绘画和文学都脱不了比喻。我也嗜好比喻,但只能在音乐、数学里找安慰。
比喻不是好事,是苦中作乐。
8、宗教是什么?就因为宇宙无目的,方法论无目的,也是架空。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此即宗教。
哲学家是怀疑者、追求者。科学家解释,分析,过程中有所怀疑者,则兼具哲学家气质了。或曰,这样的科学家是有宗教信仰的,为宗教服务的。西方大科学家不满于老是追求科学,总想进入哲学、宗教,进进退退,很有趣。
艺术家可以做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不能做的事。艺术家是浪子。宗教太沉闷,科学太枯燥,艺术家是水淋淋的浪子。他自设目的,自成方法。以宗教设计目的,借哲学架构方法。
然而这不是浪子回头,而是先有家,住腻了,浪出来,带足哲学、宗教的家产,浪出来。
不能太早做浪子,要在宗教、哲学里泡一泡。
9、政治、生活、爱情都成功,可以是伟大的文学家,譬如歌德。政治、生活、爱情都失败,更可以是伟大的文学家,譬如但丁、屈原。
艺术家莫不如此。人生中,庸俗之辈包围,很难成功。爱情最难。亲家成仇家,因为了解,骂起来特别凶。如果你聪明,要准备在政治、人生、爱情上失败,而在艺术上成功。
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
幸也罢,不幸也罢,创作也罢,不创作也罢,只要通文学,不失为一成功。清通之后,可以说万事万物——艺术家圆通之后,非常通。
画画,人越傻越好。
文学唯一可以和音乐绘画争高下,是文学可以抓到痒处。绘画强迫人接受画家个人的意象,文学给人想象的余地。
中国诗人,要说伟大,屈原最伟大。
10、春秋战国的哲学是黄金时代,奇就奇在出了一批天才——三百年出十个哲学家,以西方概率论,不算太多——不幸,中国从那时以后不再出哲学家了,吃老本吃了两千多年,坐吃山空。
一穷,穷在经济上;二白,白在文化上;三空,空在思想上。
所以,唯物论之类进来,没有抵挡。
胡适当初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集,下集写不出(据考,上集,也不是胡的东西)。
我愿意提醒胡博士:《中国哲学史大纲》下集当夜可以脱稿,明天出版,里边一句话,十六个字:
春秋以降,哲学从缺。
无米难炊,请君原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