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学案导学”

标签:
教育 |
分类: 发表记录 |
规范“学案导学”
最近几年,在创建高效优质课堂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不少学校都推行了“学案导学”。不必否认,“先学后教”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相对于教师的“满堂灌”来说,注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好处很多。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一些学校领导对“学案导学”的理解不一和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学案导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将“学案”等同于教案。在“学案导学”教学实践中,有个别教师把“学案”当教案,制作“学案”后,就不再备课,不再写教案,课堂上只是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和练习题目进行讲解,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的教师在编制“学案”时,不是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为出发点,不关注学情,不尊重学生的意见,而是将教参上的教学目标照搬到“学案”上来充当学习目标,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自主学习,更谈不上有效地合作探究了。
二是将“学案”等同于同步练习。有的教师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只是将教材内容编制成一道道的练习题目,甚至将一些教辅资料上良莠不齐的题目不加选择地照搬照抄。如此以来,“学案导学”就成了学生死抠教材内容,简单机械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课堂也就简化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舞台。
三是“学案导学”等同于放任自流。有的教师认为“学案”上的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的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加上部分学校片面强调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教师便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该讲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也不讲,结果不但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出现了知识漏洞,吃了“夹生饭”。
另外,“学案导学”也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隐忧。学生上课有教材,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还要加上教师编写的“学案”,无形中就增加了一种学习的材料。再说,有一些学校硬性规定实行“三级学案”,即上课前有预习“学案”,上课时有讲授“学案”,上课后有巩固“学案”,并规定预习“学案”要提前多少天发放,如此一来,就导致课堂教学向两头延伸,学生课前要做大量的预习题,课后要做大量的巩固题,从而课业负担大大增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取得真正的实效,首先,需要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和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创新学案编制和使用方式。一份学案好不好,有没有价值,在编制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学案”与教材教辅的关系,“学案”不是教材、教辅的替代物,绝不能成为教材、教辅相关知识的照搬照抄,也不能将教材知识结构简单梳理了事;二是“学案”与作业的关系,不能把“学案”搞成练习册,“学案”只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而不能直接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三是“学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科学的“学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我认为一份有价值“学案”重在四个问题的设计:(1)明确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有效预习;(3)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即能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上来;(4)知识与经验拓展,即指导学生适当拓展课本知识,并为课本知识的学习准备经验背景。
其次,在“学案导学”模式推行中要务求高效。“学案”是教师引领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航标,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导演,发挥好主导作用,哪些问题要重点讲授,哪些问题要合作探究,哪些问题要自主学习,教师要心中有数,切实做好课堂规划,并适时根据课堂生成灵活调整课堂节奏,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努力做到当堂任务当堂清,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