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眸(24): 谨防伪“合作”蔓延

(2015-05-11 07:35:50)
分类: 教育教学论文

                                谨防伪“合作”蔓延
回眸(24): <wbr>谨防伪“合作”蔓延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一时间,上课必“合作”成了一种时尚。然而,仔细审视当前课堂教学中俯拾即是的“合作”,就会发现精心策划、激发思维、恰到好处的“合作”少,缺乏目标、一味热闹、流于形式的伪“合作”多。
    就笔者目力所及,伪“合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曰不管课题如何皆“合作”,课堂气氛闹哄哄。只要是公开课,不管适用不适用,课堂上一定有“合作”,这成了某些教师和学校领导“实践”新课改理念的挡箭牌。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指向明确、一目了然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合作”讨论的可笑现象。有位语文教师在讲何其芳的诗歌《秋天》时,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放了一些满是落叶、一片飘零的图片,让学生“合作”讨论了五分钟,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图片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学生高呼“秋天”,声音之响亮,回答之一致,确实鼓舞人心,但这样的“合作”到底有什么必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又有什么促进作用呢?反正,我看不出来。
    二曰“合作”时间不足,“合作”过程虎头蛇尾。听课中发现,很多的课堂“合作”都是在教师课前预设的范围内进行,一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教师要么果断制止,要么匆忙宣布答案,根本不顾及学生在“合作”的时间里是否真正“合作”了,是否充分思考了。教师一句“时间关系就先讨论到这里,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以后再研究”,往往就成了“合作”走过场的托词,对这个问题的“合作”也就再没有了下文。
    三曰“合作”无要求无目标,学生不知所措,只好被动应付。有些教学内容确实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进行探究,但如何组织好学生“合作”,教师没有章法,结果形成“放羊”式的闹腾局面,学生嘻嘻哈哈,把时间混过去了事。还有的“合作”漫无边际,根本没有围绕需要“合作”的学科内容开展“合作”,“合作”形成的答案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然而却远离了学科特征,无法发挥出学科思想内涵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四曰“合作”评价存在偏差,缺乏提升激励机制。不少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合作”的“成果”,没有关注“合作”的过程,五分钟、八分钟“合作”时间一到,就匆忙让学生汇报“合作”的“成果”,凡是“成果”贴近教师设想的,就给予隆重的表扬,反之,则给予没有很好“合作”的断语。这很容易打击部分落后学生的“合作”信心。加之,现在每种教材都有教案、学案、“点拨”之类的参考资料,编者们早就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解析”得清清楚楚,于是,有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把资料“请”进课堂,“巧妙”地将参考答案“化为己说”,这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合作”的初衷背道而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给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自己组织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合作”前要给学生讲清“合作”的目标、内容;“合作”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保证“合作”不偏离方向;“合作”后既关注“合作”的“成果”,也关注“合作”的态度、过程、方法和行为,保证“合作”沿着科学、健康的轨道发展。
                                          (发表于《山东教育》中学版20059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