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傅雷的最后17年》

(2014-12-23 13:21:0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荐书

读《傅雷的最后17年》

《傅雷的最后17年》,叶凯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定价:28元

读《傅雷的最后17年》

    在历史的废墟上,仍能隐约听到他清纯的声音,家书与家国思想的芦苇脆弱而优美,令人伤怀,让心明净。

    听听傅雷的心声: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以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大家都在前进,而且是脚踏实地的前进,绝不是喊空号式的,我们国家虽则在科学成就上还谈不到“原子能时代”,但整个社会形势进展的速度,的确是得到了“原子能时代”。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时代人的追求,无法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以perfection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
    历史上受莫名其妙的指责的并不少,连伽利略,伏尔泰
巴尔扎克辈都不免,何况区区我辈!老话说的好,是非自有公论,日子久了自然会黑白分明!

    傅雷一生所努力的,都是维护人的一种人格和尊严,在他那里,无论是日常行为还是艺术创作,都必须从“做人”的角度展开。这可能就是傅雷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20世纪50年代,傅雷在纪念莫扎特诞辰200周年的时候,写了《独一无二的莫扎特》,展现了自己心目中的莫扎特形象,其实,仔细感受,这不也正是傅雷自己的形象吗?该文有这么一段: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嫉妒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但最可欣慰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种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精神上的健康,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渴望的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不就是以光明消灭黑暗的具体实践吗?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成美好的现实。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苦难一世的生涯对比之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

    傅雷给我们的纪念是高洁、是清纯——粉碎物的珍珠不是悲剧,毁灭心的珍珠才是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