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书边话(41):一块石头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贴文章 |
做完微波热疗,舒适涌上全身。缩在阳台藤椅里,任凭暖阳舞蹈按摩。碗里茶香氤氲,身边桂香缭绕。不一会儿,贾平凹回响在北大讲坛上谈散文的浓重陕北口音,像一圈圈轻雾,慢慢散去,散去。不一会儿,手里的随笔集《混沌》掉落于地。
码字为何?这声质疑,穿过时空隧道,三十个春秋变换,依然不曾苍老,时时敲击着耳鼓。过去,是为生存计,是养家糊口;当下,只是一种习惯,一种消遣,一种寄托。为此目的,自然也就没有动力,没有劲头儿,一切随遇而安。
拍我一醒的,是要来的客人,准确说,是网上的文友。他每周读一本书,每周写工作随笔三至四篇。几乎每月都有论文或随笔见诸报刊,其中不乏核心期刊,今已见报刊1200余篇。结集出版专著两册,2006年由远方出版社出的中国教师文丛《捡拾绿源上的花瓣》,另一是2010年光明日报社出版的光明学林文丛《脚印》。他被称为全县教育一支笔。高级教师的职称,不请自来。
每次上网,总会去他家串串门,看看那《饶舌》栏目里,又说了些啥大实话,这个实话实说、辣味十足的话题,一直受文友们热捧,一则出手,掌声惯耳,三日不绝;再看看他的“教育心得”筐子里,又捉了些啥品种的鲜虾活鱼;去他的《哲理故事》篮子里,看看捡拾了山珍,还是海味;也可再去他的《读书荐书》房间,看看他又给你介绍了些什么好看好玩的书刊。他的博客家园,像春天的小花园,百花竞艳,又像秋天的山野,瓜果飘香。能养眼,能解馋,能充饥,朴实、真诚,那是他耕耘经营的主旨。
一个承担两个班级历史课程,担纲教研室主任,还担着教改课题的他,在肩扛手提的行程里,是怎么再偷闲笔耕不辍的?难道有三头六臂之功?带着疑问,静候敲门。
落日余晖里,我若有所失。正要将书本撤回房间,终于等来了他。一看他手里的纸包,便猜想是他的《脚印》和《花瓣》。急不可耐打开,果然。匆匆一翻,书香里透着真诚,真诚里闪着汗滴与泪痕。
端过茶盅,还没容他喝一口。我职业病就发作,就有些迫不及待,追问他都啥时候读书码字。他每周辅导两个晚自习,值班一晚,会议一晚,再有学生家长来校约谈学生情况,真忙得上气不接下气。读书码字,只能在大周。这期间,还要侍候卧床不起的老父,辅导读小学二年级的小孩。读书码字,都是见缝插针。偶然一天躲在书斋无人打扰,那就是极度的奢侈……
二十分钟不到,他起身便走。今晚他学校值班,需要去接班。想好的五六个问题,只淘到了四分之一的答案。
我无以回报,只能把一本《尼采人生哲学》塞给他。
倚在门口,听着他咚咚下楼的脚步声,联想起博友西西里柠檬博读《蜗牛教我慢慢活》后,发出的慢慢生活感知世界的感慨,不由得不敬服匆忙远去的背影。
这匆匆的背影,不是别人,是县第一中学的马玉顺老师,网名就像他的性格,踏实而又质朴的“一块石头”。一块颇有温度,又有些传奇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