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的“高考”

民国初期的大学招生都是各校单独招生。当时,从全国来看,北平大学比较集中,有十几所大学,还有一些专门学校,比较出名的大学除了北大、清华外,还有朝阳大学、中国大学、郁文大学、平民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但这些大学良莠不齐。最有名的当然是北大和清华,燕京大学也很好,但它是一所教会学校,收费高,家境一般的学生不敢问津。来北平报考的学生都会报考北大和清华,但录取名额极少,在五六千人中,清华只收两百人,北大更少。
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考定于当年9月1日至4日举行,全国设12个招生处,分文法商师范、工科和医农3组,考试科目为公民、国文、英文、史地、数学5门,另任选理、化、生1门。当时全国共有专科以上院校77所,22所国立院校参加了这次统一考试,应考人数11119名,录取人数5460名。1939年,全国设考区15个,参加统一招生的有26所国立大学和2所省立大学,实际考生20006名,录取5371人。1940年招生规模扩大,参加统考的国立、省立大学以及独立学院41所,设16个考区,实考人数16160人,录取7024人。由于抗战的缘故,大学统考于1941年被迫中断,直到1949年也没有恢复。
民国时期的大学一般都是自主命题,因此考试题目形形色色,五花八门。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第一次招生,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题。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试题有一道“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出下联。这道题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命制的。1946年西南联大北返,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联合招生,其国文试题简单至极,题目共两道,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