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难》
《阿难》,虹影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定价:17元

《阿难》讲述了在2001年初某天,一位北京女作家突然接到好友香港传媒界著名女大亨苏霏的请求,要她写一本关于印度的“网络行走文学”,同时寻找八十年代初她们曾经狂热喜爱的一名摇滚歌手——阿难。她一直对此心存犹疑,但是到了印度之后,竟然真的发现了阿难演唱会的海报。但是,保持着疑惑的“我”始终对此不太热心,但随着在印度旅行的深入,她却一步步被拽入真相:阿难的影子无处不在。最后,从北京来的国安局的上级,点名了北京女作家实际上还身兼“调查员”的真相,原来苏霏和这名歌手实际上早已成为贪污犯。几方面的人物都急如星火地加入追捕,在最后印度教众人沐浴的节日中达到高潮:阿难选择投身恒河以洗清自己的罪过,苏霏随即自杀,女作家又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本小说如一道印度菜肴,主料仍是女性在爱情中的苦难和执着,而悬疑、犯罪和家庭历史则是这一主线上的浓郁香料。印度作为一个宗教色彩浓重、具有强烈灵性的国家,尤其适合叙述者“我”在寻找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自省,她的家庭生活的痛苦,和苏霏对阿难的追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我”似乎被苏霏附身,同样感染了出自爱情的紧迫。而当阿难和苏霏选择殉情之后,“我”也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一种“自度”。
这本激情力作糅合了生死苦恋,精神信仰等各种关注面,叙事充满了美感、神秘和狂热!意境和情欲却发人深思,类近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取得的效果。
没有实现的爱才是最稀罕的爱
我是永远无法爱你
所以我到印度来逃避你……
评论家李洁非说,有着游记般美丽和罪案小说般悬念的《阿难》,实际上是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精神危机的一次长镜头式铺览,是对精神上“家”的概念的追问!
著名教授乐黛云说,我认为这本书的成功在于有一种时代精神贯穿始终,从各种文化、各种学科的高度来反思一个人的灵魂,提出了许多无法回避而又难于回答,因而启发思考的问题。
评论家赵毅衡认为,鲁迅要救救孩子,在《阿难》中,虹影似乎在呼喊:“救救天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