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是我的金牌读物

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结缘始于2001年夏天。其时,我正处于专业成长的“高原期”,在农村高中教育园地耕耘了十一年,职业倦怠开始袭扰我,后顾茫然,前瞻亦然。从哪里突破,怎样重燃激情,我找不到出路。烦躁憋闷中,我回到老家,看望了对我恩重如山的初中语文老师夏玉信,夏老师耐心倾听了我的絮叨,又一次为我指点迷津:“你可以走专业写作之路,总结以前的教育得失,描绘自己的教育理想,用写作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写作”,一语惊醒梦中人,豁然开朗之余,我又忧虑写作的资料来源,夏老师笑眯眯地走到书房,抱来了一摞折叠得整整齐齐的《中国教育报》,郑重地交到了我的手上。回到家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摞报,摘录着其中的精彩华章,焦躁散去,热情回归。
转眼到了2002年,浸润着中国教育报的慧语锐言,心中萌发了向它投稿的冲动,我写了言论《教师培训应由教育部门管》,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寄给了中国教育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十几天的工夫,该文就在当年5月4日的报纸上刊出。收到样报的那一刻,我激动得浑身发抖,很长时间才让砰砰的心跳恢复正常。一个农村普通教师,能够在中国教育报这样的国家级大报上发表文章,对我的鼓舞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的。随后,我将自己在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尝试写成《“变脸”的历史作业》一文邮寄给中国教育报,又在7有10日的报纸上发表,很快该文被《无锡日报》等报刊转载。从此,教育写作就伴随着我,茶余饭后、周末假期,阅报、写作成了我的重要功课,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充实了业余生活,更给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2004年12月,在工作14年、年龄37岁时,凭借着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12篇文章,我顺利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成为了当时全县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
也是在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山东、宁夏、海南等省市试点。学校领导知晓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在教育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便提拔我担任了学校教科室主任,专门负责推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方便,学校为我订阅了《中国教育报》,从这时起,中国教育报就成了我的“金牌读物”,阅读它、研究它成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它身上,我了解到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新闻,掌握了课改最前沿的信息,吸取了各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的“金点子”。在推进高中新课改的过程中,受中国教育报启发,我提出了三案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编制预习学案、讲授学案、巩固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后来,我结合各地课堂教学经验,又提出了“三步六环节八段”教学法,全面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年年有突破。这两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经过八年多的实践日臻成熟,先后获得潍坊市、临朐县政府教学成果奖。这份殊荣里包含着中国教育报的引领和启迪。
今天,翻看着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近50篇文章,回味着与它相识相知相伴的难忘故事,我心中回荡着一句古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和你一直牵手,因为一路上有你,前行的路便不再孤独。
(入选《永远的记忆——我与中国教育报的故事》一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