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独秀峰留影)
初冬时节桂林行(四)
桂林之行除了观赏美丽多姿的风景外,体验桂北的风土人情也是很大的收获。多数桂林人很朴实、坦率,接待我们的李导游很阳光,性情开朗,唱起山歌来很有范,介绍景点不遗余力,很受我们欢迎。桂林方言中将“朋友”称为“狗肉”,据说是从“够友”演化而来,李导游告诉我们桂林人将老朋友称为“老狗肉”,小朋友称为“小狗肉”,唯独不称男女朋友为“狗肉”,不然,就会成为“狗男女”。相处的五天时间,都是用“李狗肉”“赵狗肉”之类相互称呼,颇为有趣。

(博主在广西贡院门前留影)

(照片中穿白色上衣的瘦小女人就是李导)
桂林沙田柚、荔浦芋头很有名气,特别是荔浦芋头个头大,有的重达20斤,为我们北方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据说,在清朝是贡品。桂林乡村中,种植水稻、地瓜、芋头、甘蔗等农作物的较多,果树主要是橘子树、柚子树。

(在农民橘子园里留影,时间11月20日,同事相机时间仍显示2009年)
11月20日午餐后,应我们的要求,李导游将我们带到一个原先的侗族大寨参观,顺便考察了灵川县大圩镇茯荔小学。我们去时,正值中午休息时间,小学生们都捧着两元钱一份的米粉吃,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们是到校外一个商店购买午饭的。学校一间房子里有四五个教师围着一个大锅吃午饭,大锅里是炒白菜,油水稀少,老师碗里是白米饭,询问他们的工资情况,老师们说:“不好意思说呢”,我说:“有两千块吗?”回答说:“差不多吧。”教师都是附近村庄的,上午到校,下午返家。到村里转转,很多老人在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里玩纸牌,多数神情默然,玩牌有小的赌注。村中很多房子老旧,仍住着人,遇到一些年轻女人,看似不到二十岁却有了孩子。村南有人在砍伐竹子,询问才知要盖房用,伐竹的青年很开朗,我问他们:“还烧柴草吗?”他回答:“现代条件好了,不烧柴草了,烧沼气。”对生活很满足的样子。但不管怎么说,这里农村的条件还很差,离小康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茯荔小学学生合影,时间11月20日,同事相机时间仍显示2009年)
(在漓江游船上)
(靖江王府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