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穆勇做“课改教师”
国学大师钱穆从1912年到1922年,做了10年小学教师;从1922年到1930年,做了8年中学教师。这18年,是钱穆人生中最喜欢的时光。这位后来长期任教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晚年曾多次对人说,教大学不如教中学,教中学不如教小学。可见,小学、中学教师经历对他影响之大。
钱穆的中小学教师生涯走的是一条以“做学问”为本的专业成长之路,教学多有创新,可谓是一名优秀的“课改教师”。
教作文:独特有趣
小学生是很害怕作文课的。当年钱穆教作文的方法很有趣,他认为,作文就是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他要求学生口中想说什么写下即可,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发问。有一天下午,钱穆要求学生写作文《今天的午饭》,作文交上来以后,钱穆选择了一篇写得好的作文抄在黑板上,内容是:“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通过这篇作文,钱穆告诉学生,说话、作文要有曲折,就像这篇作文的最后一句:可惜咸了些。
钱穆常带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生活,开阔视野。有一次,他带学生来到郊外一个有上百棵古松的古墓边,让学生各找一棵树坐下来,静观周围景色,写成作文。再指导学生朗诵作文,相互讨论,相互修改,又启发学生聆听、感受“松风”与平日所闻风声的不同,让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写出言之有物的作文。
教研究所得:名声在外
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引导学生做学问,是钱穆一贯的教学方式。他每日朝思暮想的就是怎样把书教好,把学生带好,把学问做好。有一天深夜,月光照床,已经熟睡的钱穆醒来手臂触到帐外墙壁,忽然想起手臂之“臂”与墙壁之“壁”皆为形声字,辟属声旁,但臂在身旁,壁在室旁,凡辟声似乎皆有“旁边”之意。想到这里干脆披衣下床,幽然思之:璧,乃玉悬身旁;嬖,乃女侍在旁;譬,乃以旁言喻正义;癖,乃旁疾非正病;劈,乃刀劈物分两旁……越想越兴奋,一下子想得数十例。
第二天的国文课上,钱穆不讲课文,干脆将昨晚思考所得“汉字奇妙规律”的成果展示了出来。当天,刚好有县城派来的教育官员到校视察,在窗外听的入迷,竟进入课堂完整听完了一堂课,并大加赞赏。回去后,该官员亲自写了一篇详细的报道,公布在无锡县月刊上,钱穆因此成为无锡、南通两地著名的“课改教师”。
做学问:扎扎实实
钱穆是中学肄业后做小学教师的,教学之余,“一意自读书(即自学)”。在鸿模学校任教时,“每清晨必读经子艰难之书。夜晚后,始读史籍,中间上下午则读闲杂书”,并“开始记日记,逐日所读书皆记上,不许一日辍”。
钱穆信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认为传统的“身教”才是最好的课程,一直用自己的刻苦治学行动为莘莘学子提供最好的国文教育。钱穆极其终于职守,即使在其他教师因为领不到薪水罢教期间,也都坚持天天上课,并将自己的为学与为人之道注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在苏州中学任教三年时间,钱穆完成了《墨子》《先秦诸子系年》等著作,撰写发表了《述清初诸儒之学》《墨辩碎诂》《孔子略史及其学说之地位》《儒礼杂议》《刘向歆父子年谱》等学术论文,尤其是《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影响极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