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36.ddimg.cn/45/11/20843406-1_e.jpg
《徐光启与利玛窦》读书笔记
《徐光启与利玛窦》,余三乐著,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定价:13元
1、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代代相因,经久不衰,而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出现断层,从根本上说,不能解释为中国人“天生优越”,而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保护了它。北部是西伯利亚永久冻土的不毛之地,西部是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屏障,东部是浩瀚的大海,这一圈难以逾越的藩篱,虽然说不能完全阻隔与外部的交往,但毕竟使外部文明大规模进入显得异常困难。中华文明就这样在造物主特别的呵护下,没有经受过外部文明毁灭性的打击,而达到了高度繁荣,并且从未间断地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2、徐光启八岁便入龙华寺读书,有史料记载,十二岁时,“塾师命题,公(徐光启)随口成章,不假思索,师大奇之。”有一次,老师有事外出,几个小同学聚在一起,议论各自将来的志向,一个说:“我欲为富翁。”一个说:“我欲为道士。”而徐光启却说:“是皆不足为也。论为人,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人一世。”
3、早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大师,同时也是道德高尚的楷模。利玛窦等来华传教士们对信仰的无私无畏的追求,孜孜以求的积弱救贫的善举,正直、坦诚、以德报怨的处事准则,不婚不宦、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以及他们倡导的“相比相益,相矫相成”的交友之道和“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这一切,与晚明社会物欲横流、追逐名利、勾心斗角、尔虞尔诈的官场陋习和社会颓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成为具有极大感召力的榜样的力量。
4、1608年,利玛窦的中文著作《畸人十篇》在京师刻印出版。全书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书中包括十篇问答体的短文,其中两篇就是利玛窦回答徐光启有关生死问题的文字。
在《常念死候备死后审第四》中,利玛窦说,常常想到死,有五大好处:第一,“知寿数不长,则不敢虚费寸阴”。第二,不会被一时的欲望迷惑,而做出有损德行的事情。第三,将“财货功名富贵”看轻看淡。第四,可以克服人的傲气。第五,可以不畏死,当死之将近,坦然面对。徐光启听了这一番道理,顿开茅塞,称:“於戏!此皆忠厚语,果大补于世教也。”利玛窦进一步阐述说:“夫善备死候者,万法总在三和。三和者,和于主,和于人,和于己是也。”和于主,就是听从天主的教导,忏悔自己的过错,“得罪于主无所逃”。和于人,就是不应占有别人的财物,如有则应还给别人;不应对别人进行诽谤,如有则应予以纠正;宽以待人,和睦相处。和于己,就是如果曾经沉迷酒色丑念邪情者,应经常反省,痛改前非,弃恶从善,拒绝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在死后获得安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