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佛教的故事》

(2011-06-28 08:40:1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荐书

http://img35.ddimg.cn/63/5/20810655-1_e.jpg

读《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04月第一版,定价:10

人生的追求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二者必须调和兼顾,生命才能踏实、圆满。钱财能让我们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但也可能变成灾难、痛苦的根源。此外,世间万物有生有灭,钱财总会用尽,或因命终而失去,五欲之乐,总有失去的一天。明白这些道理,让自己纷乱的心安定下来,就是真正的安乐,这是精神生活的圆满。

凡人都有嫉妒心,只是嫉妒心分大小而已。佛教认为,人若有悭贪、嫉妒之念,必然陷身于畜生道,变为熊罴。只有控制、消除自己的悭贪、嫉妒之念,才能使心境平和、生活平安。

佛教讲究慈悲,与乐拔苦。在世俗中,母亲对儿女的照顾关爱,最接近慈悲的本义:对子女之爱为慈,祛除儿女的苦痛烦恼为悲。如果母爱扩大到天下众生,那就是真正的菩萨行。地藏菩萨以孝为大,因为有孝才有慈悲,有了慈悲才有智慧。

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社会,我们每个人必须回到内心,要求自己多一点付出、少一点个人得失的算计。人,在付出中才能体验人生的真义,了解人来世间的目的为何。

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冻时,近火虽可以取暖,但太过靠近却有被烧伤的危险;世间的名利又可比冰雪,炎炎夏日时可以带来清凉,但是若冰块满屋,则会冻伤。

人之一生,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需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泊的人,少欲少烦恼,便能安稳地终此一生。

人生在世,难免与别人发生利益冲突。这时候,应抱着“人生难得今已得”的态度,不过多计较一己私利的得失,注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人性尊严的认同,则人生的沿途风光必然美不胜收。吃亏是福。

佛教讲求“众生平等”。各地的人们在文化、宗教、风俗习惯方面各不相同,但没有高低之分。关怀天下苍生,必须以“尊重生命”为始,“尊重生命”为终。

真正的快乐是我们的心要定,活在当下,认识自己。古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无恚无碍,无忧无愁,这就是我们人生所追求的真正的快乐幸福。

接受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人性本善,遇到好的外缘,有智慧的教导,便能使善良的心性显现。对于教育者而言,肯定每个人的本性及后天的修养,才能启发他人的智慧;对于学习者而言,勤奋上进,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可以巩固本性。

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现在的幸福是过去自己的努力所得。……如果现在恶业现前,也是过去自种的因,不要怨天尤人,只要心地保持光明,积极行善,恶业过去,一样能有光明的未来。

佛教里有很多舍生取义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心中只有善念,以一副慈悲的心肠对待所有的人和事。现代社会中,慈悲心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首要因素,慈悲心有多大,事情就能办多大。

中国有句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人为了钱财而你争我夺,甚至夫妻、父子为了钱财反目的事例并不少见。人追求钱财,要知道适可而止,否则无论得到多少钱财,都是一种祸害,不仅引起旁人强盗之心,也为自己带来种种烦恼。佛法有云:“钱财五家有,不施悔恨迟。”“五家”指水灾、火灾、小偷、败家子、贪官。这五个因素随时都可能夺去我们的钱财。

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因而引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要让自己的心能够安稳自在,就必须避免这些无谓的比较。静得下来的人,生活会过得很充实,有意义。相反,不向内反照、追逐外物名利的人,则会一直生活在空虚和烦恼之中。

发怒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佛教有句话说:“嗔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个人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必须化除忌妒心和嗔恚心。化除嗔恚心,慈悲是最好的良药。时时反省检讨自己是否具有慈悲心、慈悲成就,嗔恚心自然消除。

朋友非常重要。交了好朋友,互相包容,彼此都能有所成就。朋友之间要诚实,要真心相交;朋友之间气度要大,要有肚量;要和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由于正知见的熏陶,也能净化自己的心思,提升自己的见解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多在家呆会儿
后一篇:读《她的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