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破格录取的大师们
1917年夏,北京大学在上海招生,身为《复旦杂志》编辑、21岁的罗家伦前去应考,数学考了零分,作文得了满分。在蔡元培、胡适的努力下,最终被北京大学外国文学专业录取。1920年,罗家伦毕业后前往美欧游学,1928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
1929年,钱钟点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考试遭遇“滑铁卢”,只得了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却特别优秀,英文还得了满分,当时的清华校长罗家伦打破常规,破格录取了他。从此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多了一位学术大师,其日后的代表作《围城》、《管锥编》、《谈艺录》等更是名满天下。
1930年吴晗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英文各得了100分,数学却考了零分,北大不予录取。他不甘心,又转考清华大学,结果国文、英文又考了100分,数学依然是零分。但清华大学经过慎重考虑,毅然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吴晗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专家。
1930年,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三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结果,臧克家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
1931年9月,19岁的钱伟长报考清华大学。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450字的赋,老师给了他100分。历史考题是: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又得了100分。那年他的物理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一共考了20分,英语考了零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1934年,张允和参加北大的考试,数学得了零分,史地、英文得分甚高,国文更是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但当时北大录取有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胡适亲自过问,北大“破格录取”了张允和。张允和后来成为书法、绘画、昆曲、诗词“四绝大师”,被尊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顺便说一下,其三姐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
1978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付贤智参加高考,化学考了100分,物理98分,但其他科目成绩不理想。北京大学化学系破格录取了他。2009年,付贤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出任福州大学校长。
说明:自1912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没有搞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高考全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也受到教育部管理备案。至于是否考作文、怎样考,则是各有各招、各自命题的。只是1938至1941年的3年多里,由于全国各大学纷纷迁移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作文题还是各出各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