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选自新华网论坛,作者是品茗散人,特此致谢
应理性对待学生社会化教育
近年来,学生社会化教育普遍受到了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全面提升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这是让人欣喜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组织者认识不到位,组织欠精心,也使得一些社会化教育活动披上了“作秀”和“炒作”外衣,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的小学组织学生当一天“交警”活动,让身心正处于发展之中,自身保护能力还很欠缺的小学生站在车流滚滚的路口“体验”交警生活,不仅汽车尾气等污浊环境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呼啸而过的车辆也让学生心怀恐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比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开业典礼,披红戴绿的孩子冒着酷暑或严寒听领导冗长而乏味的讲话,挤出笑脸敲锣打鼓,换来一身疲惫,满心无奈。
学生社会化教育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好好研究的大课题。笔者以为,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首先要理性选择活动项目,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社会活动,摒弃那些与学校、学生关联不大、商业性、功利性比较强的活动,学生的歌舞等个性特长决不能成为各类庆典等活动的“助兴”工具。其次,要精心组织,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很多学校都在开展的敬老助残等活动,要创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在捐款、打扫卫生等老旧一套上;不少学校大力提倡的社区服务也不能仅仅让学生在服务表格上盖章了事,应根据各种社会服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可行的服务方案,引导学生真心投入,真正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