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选自新华网论坛)
西方教育大师的教育观点
苏格拉底对教育有三个基本观点:和学生向老师学习知识一样,教师也可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起始点就是对自己无知状态的认可,意识到无知而后学;教师能够发现学习者的某项知识错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教师是相关知识的拥有者,教师应当不停地寻找学习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认为学习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创造城邦共同幸福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城邦教育要面向全体大众。他反对世袭制,主张在城邦教育制度下挑选统治者、辅佐者和平民。他的著作是《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休闲”,他认为休闲就是将时间花在文明的文化事业上。教育必须解决三种限制人类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性、习惯、智力。本性是教育者不能控制的一种要素,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把习惯或智力放在儿童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及早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让兴趣和爱好作为人类非理性的部分得到优先发展。
奥古斯丁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学习的途径:权威和理性。他认为人通过信仰获得真理,再通过理解来掌握真理。他的名言是:“只有等你相信了,你才会理解它。”他反对死记硬背,主张教师应当言行一致,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存在于学生心目中的内在神圣之师,主张教师应当因材施教。主要著作为《忏悔录》《论教师》。
夸美纽斯认为没有一个人的智力差到不能提高的程度,教育应当是普遍的,适合社会中所有的孩子。他曾用这样的话来描述学校教育的缺点:“是男孩子们的一种恐怖经历,是对他们智商的扼杀。”主要著作为《大教学论》。
卢梭认为“儿童在成年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主张应当赞美童心,为童年喝彩。他认为把成人的心理表现强加给儿童,是一件愚蠢至极的事情。他还认为美德是通过榜样的作用教给儿童的,而不是通过训诫的方式强加给他们。主要教育论著是《爱弥儿》。
杜威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中心,他说,儿童可能恰恰是教育的“起点、中心、目的”。他提出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不可能预言世界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上是什么样子,“教育是生活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成长是杜威教育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他认为教育应当充分发展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去创造性地回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