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新华网论坛
“研招偏好”乃社会现实的逼迫
出现“研招偏好”,说到底是一些重点大学的研究生院和导师尝到“苦头”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招考研究生是为国家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录取的学生应该具有宽厚的知识根基、扎实的研究作风、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不凡的创新能力,而不是那些视野狭窄、只会做题的“考试机器。
应该承认,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单在师资力量方面的差距就非常悬殊,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一个学校拥有的院士比有些省、自治区拥有的院士还要多。一般情况下,在重点大学读书学习四年,亲聆名师的教诲,亲感大师的影响,亲受文化的熏陶,加上自身勤奋努力,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方面,都会高出普通高校毕业生一大截。这是不容置疑的。
同时,从重点大学毕业,找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多数重点大学的学生都能够心无旁骛,专心学业,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本就赶不上重点大学,况且很多学生从一入学就考虑将来的就业问题,就不能安心学习,有些学生从大一就“专攻”外语和考研课程,对其他学科则追求“六十分万岁”,由此造成的知识欠缺和能力匮乏,是很难弥补的。而大学的专业知识是以后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基础不稳,焉能建造成参天大楼?前几年,看到一则报道,说山东某高校考研学生连续多年保持在40%以上,有的班级90%的学生都选择了考研,一半的人通过了考试。报道自然是正面表扬该校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但我一直心存疑虑,把大学的大好时光都用在了外语和考研课程上,是不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要知道,有些学生是不适合继续深造的。等得知我的一个高中学习成绩中下,复习两年才上了个二本院校的学生通过了研究生考试时,我愕然了,而与他交谈,得知他只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而苦读四年专心致志考研时,我无话可说了。在如此功利思想驱使下考研,真能出人才吗?
因此,我说“研招偏好”是被社会现实逼的。从内心里说,哪个导师都想招考真正具有研究能力的好学生,可这样的好学生,普通高校能够提供多少,实在是一个未知数。无奈之下,就诞生了“研招偏好”,这与“歧视”无关,与“教育公平”无关,因为研招还是看笔试分数和面试成绩,果有真才实学,相信导师不会只看出身昧着良心录取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