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往往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一方面把赏识的目光和诚心的鼓励送给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希望他们带动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把关注点主要投在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较差的学生身上,惟恐他们破坏教育教学秩序。相对而言,教师对大部分学习成绩中等、各方面表现平平的中等生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教育。
据我们多年观察,发现中等生中普遍存在着精神欲求不足的现象。不少中等生因为被漠视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闭锁心理,具体表现为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得紧紧的,既不愿意和老师接近,也不和父母交流,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只喜欢在自己的小天地中默默地生活和学习;二是自卑心理,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等地位”,让他们较少享受到教师的鼓励、赞扬和呵护,使他们感觉自己在班级中无足轻重,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而他们的自卑也常被教师忽视。
在很多教师眼里,中等生既不拔尖,也不太落后,对教育教学的大局影响不大。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应当说,在学生群体中,中等生占相对多数,他们的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中等生,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为此,教师就应该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要多鼓励中等生,多关心他们,多和他们谈谈,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强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做出正确的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第二,教师要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中等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要对中等生讽刺挖苦,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应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好中等生。大多数中等生因学习成绩徘徊不前,令家长“恨铁不成钢”,有些家长甚至会过分苛责孩子。教师应和家长多沟通,建议家长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激发起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