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家庭要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
现在的一些少年儿童缺乏起码的劳动观念,不仅自己很少动手劳动,还视积极劳动者为“另类”,时常讽刺挖苦劳动积极的同学。这种不正常状况的出现,与时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在学校里,一些老师经常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学生迟到、早退,罚擦黑板一周;学生打架,罚打扫卫生区半月;甚至学生成绩不理想,也要罚倒垃圾一周。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家务劳动从来不让孩子插手,孩子根本就没有主动劳动的意识。同时,不少老师和家长还动不动就教育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扫大街”、“考不上大学,到处做零工,没有出息”,长此以往,自然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调皮捣蛋和学习差才劳动”、“体力劳动是没有出息的表现”等不正确观念,积极劳动者就成为了“另类”。
要培养孩子辛勤劳动的观念,就要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在学校里,老师要坚决纠正用劳动惩罚学生的错误做法,不仅教育学生“劳动最光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劳动和各种公益性劳动,而且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在家庭中,家长应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让孩子适当地参加一些家务劳动。近几年,笔者在引导孩子参加劳动方面,采取了“零花钱自己挣”的办法。暑假、寒假时间,我把扫地、洗碗等家务活“承包”给孩子,按照家务劳动的态度和质量,给予一定的零花钱,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使孩子懂得金钱来之不易,从而正确看待金钱,合理支配钱财,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