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工夫
最近一段时间,有机会到一些中小学参观学习。校长在汇报学校管理情况时,都提到了学校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随后的实地考察中,笔者却发现有些学校的管理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去甚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学校多是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而少了对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这些学校还存在着不少亟待改进的管理细节。
其一:厕所远离教学区,卫生条件不乐观。在笔者目力所及的学校中,半数以上的学校是将厕所单独建在校园的一角,有的学校虽有教学楼,但楼内没有卫生间,这就给学生课间如厕带来极大的不方便。笔者在一所学校看到学生普遍是小跑着去上厕所的。如果上节课的老师拖堂几分钟,那学生课间就更紧张了。同时,学校厕所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大多数的厕所冲水器损坏后并没有修好,或者根本就没有下水,一些村小的厕所更是简陋,就是一些旱厕,脏乱差现象还很严重。在笔者参观的中小学中,所有的学校厕所都没有手纸,更不用说喷洒香水和放置洗手液了。
笔者以为,厕所虽是一所学校最不显眼的地方,但因为与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却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也是最能反映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地方。一所学校如果通过论证将厕所建在最适合师生“方便”的地方,且天天打扫,干净卫生,那么必然能够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档次,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校长们不可不重视。
其二:上下课铃声单调刺耳,广播体操音量过大。一些学校依然采用急促的铃声作为上下课的信号,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课间锻炼的广播声也太大,与学校提倡的“入校即静”的和谐氛围不相称。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最讲究的是愉快与和谐。在校园铃声和广播音响的设置上,应以在校园各个角落能够听清楚为目的,不必非要用高音喇叭让声音传出几里之外,须知,过高的音量就变成了噪音,而噪音对师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在音律方面,校园的铃声宜采用舒缓的音乐,曲子要与学校宁静的环境氛围相符合。顺便指出,不少学校都存在着轻视音乐教育、音乐熏陶的现象,造成了部分学生只对流行歌曲感兴趣,而对经典音乐一无所知。课余时间,学校广播喇叭可以有计划地播放一些经典名曲,让广大师生在美妙动听的音乐中受到善的启迪、美的熏陶,激发起昂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其三:普通教室无窗帘,多媒体教室窗帘厚。大多数学校的普通教室没有安装窗帘,靠近南边窗户的学生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读书写字相当不便,也容易损伤眼睛,于是,有的学生就采用将报纸或白纸张贴在窗户玻璃上的办法,遮光效果达到了,但影响了教室的美观。如果学校统一定制窗帘,不仅解决了日光照射问题,也美化了教室,可谓一举两得。与此相反的是,某些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窗户则挂上了厚重的黑色绒布,一旦遮挡起来,室内就黑沉沉的,显得阴暗、冷峻。这样的窗帘,虽然有效保证了电脑屏幕的清晰度,但在周围黑暗的环境中,师生长时间盯着电脑,也不利于眼睛的保养,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如何选择适合的窗帘,让教室既能有效采光又能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很值得学校管理者研究。
其四:课间锻炼太仓促,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少。调研期间,观摩了几所学校的课间操,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中午第二节课后马上就是课间操,没有一个缓冲的余地。第二节下课铃一响,广播里就播放起了运动员进行曲,体育教师就吹响了集合的哨声。于是,全体学生来不及收拾文具或上厕所,就急匆匆地从教学楼里跑出来。课间操结束又匆匆赶回教室上课,紧张有余,活泼不足,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各学校根据本学校的具体特点,适当延长课间操的时间,如学生人数多的学校,集合比较麻烦,可将课间操延长到25分钟,而且最好在课间操之前增设5分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可以从容地处理一下“内急”,收拾一下书本,再有秩序地站队做操。
其五:意见箱上锁生锈,公开栏里旧闻多。在调研的这些学校中,无一不宣称非常重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实行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制度。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校长信箱多数油漆斑驳,锁上锈迹斑斑,让人很难相信这些信箱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校务公开栏多数变成了学校荣誉的展示栏,牵涉师生切身利益的评优晋级、收费等事项,并没有公开,有的学校公开栏中的内容竟是几年以前的,这使得校务公开的意义大打折扣。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恐怕更反映了学校管理缺乏真正的民主。只要学校领导真心实意倾听师生的建议和呼声,积极为师生排忧解难,意见箱也不会出现锈迹斑斑,公开栏也不会成为展示荣誉的窗口。可以说,意见箱和公开栏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管理是否民主的试金石。笔者以为既然设立了校长信箱和校务公开栏,就应该发挥好它们的作用,否则,还不如不设。
类似这样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管理细节还有不少。限于篇幅,笔者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校长就要站在广大师生的立场上,在细节上下工夫,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为师生创造自在、和谐、愉悦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已发《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