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的由来
$ v! [. m. A6
L
汉昆明池遗址,位于距西安市西南15公里的长安区斗门镇沣西一带,是汉代上林苑的一部分。其大致范围南界石匣口,北抵丰镐村,东达园柳坡,西至斗门镇,周回约20余公里。悠悠千古,沧海桑田,今依稀可辨的唐昆明池故址,是斗门镇东的一片洼地,其地势比四周低2~4米,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在今石匣口村东0.5公里处,有一个深约4米,宽200米的低漕,当地人称深道,又称龙口道。相传于此曾发现石闸,"石匣"即"石闸"的转音。据推测此水道应是昆明池的南入水口。水道从西南向北延伸,即入昆明池。'
v( O' D: n* M! _: r. N& B
汉代上林苑是长安城外湖泊最为集中的地区。《三辅黄图》卷4"池沼"条载:上林苑中除昆明池外,其北有滴池、西陂池、东陂池等十个池沼。同书还记载,"汉武穿昆明池得黑土",表明这里先前就是一片面积很大的沼泽或洼地。昆明池是在西周灵池的基础上挖凿和扩大的,这可从张衡《西京赋》中"昆明灵沼"和《三秦记》中有"昆明灵沼"的文字记载得到证实。(
]1 U$ c! o* n- ~2 ^
昆明池的得名与云南第一大湖滇池有关。《史记·西南夷传》对此有所记载:汉武帝派使者想开通天竺国(即今印度)的竹制品贸易,却被昆明国所阻隔。于是,汉武帝决定讨伐昆明国。为了使将士习惯于水战,便于元狩六年(前117)开凿了类似昆明国滇池的昆明池,以训练士兵水上作战能力,后来逐渐兼具旅游、蓄洪、养鱼、航运等多种功能。有关昆明池与滇池的历史渊源,西汉辞赋家扬雄在《羽猎赋序》中曾有描述:"穿昆明池,象滇河。"据史书记载,当时水面上有楼船、戈船几百艘,兵器林立,云帆蔽日。其中的"艨艟"是一种军用战船,能隐蔽军卒,出奇制胜,具有良好的水战性能。至唐开元年间(713~741),昆明池依旧烟波浩淼,成为京城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至晚唐时,昆明池已基本干涸。
6
n ` }3
[; B9 J* B2、石爷、石婆雕像
" ^* ]& g6 ?-
C
昆明池因时代更替而有所变化,至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因堤堰崩溃而渐趋干涸。但昆明池东、西所立之巨大石雕像牛郎、织女却屹然不动,成为昆明池曾经繁华兴盛的历史见证。这两尊石像至今仍保存完好,当地群众尊称这两位神话人物为"石爷"、"石婆"。.
b3 Y+ a! i8 h' q6 j: t
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诗经·小雅·大东》已叙述了这一神话的雏形。秦国将都城从渭水北扩展至渭水南岸时,"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附会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使都城蒙上一种神秘色彩。汉武帝在昆明池东、西树立牛郎、织女雕像,就是为了展示汉王朝的国威神圣。织女雕像原在常家庄村北,后移至一寺庙内,乡人称"石婆庙";牛郎雕像原在斗门镇棉绒加工厂内,两石像东、西相距约3公里。牛郎雕像下身埋于地下,上身露出地面约l.9米,保存比较完好。石像五官清晰j发丝雕痕缕缕可见,身穿中国传统的交襟式上衣,腰间束带,短发、宽额、浓眉、硕颌,男性特征十分明显。织女雕像,高约2.3米,身着右衽交襟式长衣,双手环垂腹背,整体作跽坐状,口鼻部分曾经过后人重刻,颈部有断裂痕,左臂及后背风化剥蚀较严重。后垂的发辫和丰腴的脸庞都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二石像均系圆雕,刀法简洁,造型古朴,线条粗犷,整体风格壮美、朴拙,是研究我国西汉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这两座火成岩石雕像,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比兴平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前117)还要早,是至今长安区16件石雕作品中年代最久的,也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品之一。
9 ], B& Z, H/
_
"石婆庙"前,有一扁平巨石。正中有一凹陷,传为织女的支机石。
; ^9 o& h6 ^% Q: c9
{
昆明池的石刻中,除了牛郎、织女外,池中还放有石刻鲸鱼以象征东海(石鲸实物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鲸鱼长约三丈。传说每逢雷雨交加,石鲸就大吼大叫,摇头摆尾。这其实反映了华夏民族一种偶像崇拜心理。8
~: R' q4 $ f2 ^7 P
3、昆明观
/
R V" s& G+ `-
u
在昆明池遗址中,还有因昆明池而命名的昆明观,又叫豫章观、豫章台、昆明台。之所以得名豫章观,据说是因台上建筑物用豫章(豫樟)木构建而成。南朝任防《述异记》卷下云:"汉武帝元鼎二年,立豫章观于昆明池中,作豫樟水殿。"西安高窑村出土的第九号铜鉴上的铭文日:"上林豫章观铜鉴,容五石,重九十九斤,元初三年受东郡。"析其文义,铜鉴应为豫章观器物。豫章台是昆明池中耸峙的高台,上有殿阁,藏有珍宝。从观上俯视,昆明池区域的风景尽收眼底。这在古人诗赋中屡有反映。东汉班固《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东汉张衡《西京赋》云:"周以金堤,树又柳杞,豫章珍馆,揭焉中峙。"西晋潘岳《西征赋》云:"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流而特起。"《水经注》中记载:"沉水(即今滴河)又北经长安城西与昆明池合,水上承池与昆明台。"今人推断,豫章观遗址是今万村西北约一公里处的一个孤岛,处汉昆明池中,通向沉水的昆明池之东,故而又有昆明东观或东馆之称。西汉后期,皇太后曾数次驾临此地。《汉书》卷98《元后传》载,王太后"秋历东馆,望昆明"。《汉书》卷26《天文志》日:成帝"河平二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昆明池的建筑中,遗址尚存的还有位于孟家寨东南的白杨观、石匣口村西约100米处的细柳观、地处沣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带)的宣曲宫以及地址不明的灵波殿。史籍记载:殿中柱子全是桂木,风来自香。$
n4 q: y" k' w4 N: ?( y# V
在前人的记载中,昆明观与道教文化也颇有关系。在桓谭《新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位把王昭君远嫁塞外的汉元帝,偶然患病,便下诏征召方士。汉中进献的道士名王仲都,皇帝召见后问他有什么奇异功能,王仲都说能忍受寒冷。皇帝听了,有点不太相信,于是在隆冬严寒的日子,让他脱去上衣,坐着马车来到昆明观上,身体四周围着冰而随着车奔驰,驾车的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并且套着狐皮大衣,仍然冻得瑟瑟发抖,而仲都却面不改色。后来卧于池台上,像喝醉了酒一样,神色自若,其耐寒如是,因此成为御前待诏。后来又到了夏季酷热难耐的日子,皇帝让王仲都坐在太阳底下暴晒,并在其周围环绕着十个熊熊燃烧的火炉,然而王仲都始终不言其热。
' e1 e( }3 x, A) g4、昆日池的功用
1
z g0 e. v0 a& y,
X2 D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初衷是为操练水军,以便征讨西南诸国。然而,由于昆明池地处上林苑风景区内,因此也就自然地成为游乐场所。湖中水波碧绿,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景色优美。内中建有龙首游船。武帝常令宫女在池内泛舟,张凤盖,建华旗,并有鼓乐吹手伴奏,舵手唱着船歌随驾降临豫章观(即昆明观),观赏风景,歌舞取乐,深为昆明池秀丽多姿的美景陶醉。.
F: M$ O2 C, c0 t* f- _ b. Y7
G
昆明池在西汉的另外一个用途是养鱼。《三辅故事》云:
"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时,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西京赋》日:"昆明灵沼,黑水玄5止,周以金堤,树以柳杞。"其中还列举了形态各异、名目繁多的许多鱼类品种。池中所养之鱼,一部分供应皇家的祭祀诸陵,另一部分投放市场,遂使长安市场鱼价降低,足见其产量之大。有关昆明池鱼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三秦记》载:"昆明池中有灵沼,名神池,云尧时治水停船此池,池通白鹿原,原人钓鱼,纶(即鱼线)绝而去。
+ K'
K y1 r4 ~! Y- k(
[(鱼)遂通梦于武帝,求去其钩,帝明日游戏于池,见大鱼衔钩,帝日:'岂非昨所梦乎?'帝取鱼去其钩而放之。间(间隔)三天,帝复游,池滨得明月珠一双,帝日:'岂鱼之报耶?"'+
K7 Z# u4 q2 T
昆明池在汉唐时是都城长安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j1 ^. k5 ^/ H( v1 d! F
西汉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比同时代西方最大的古罗马城还大三倍,因此城市供水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西汉统治者在修建长安城的时候,就考虑到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河流,用纵横交错的渠道和人工开掘的池塘把周边河流连结为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供水系统,使沣河、渡河、清河、泸河、灞河相互连通,保证了长安城正常的水源供应。在长安城所有的供水系统中,昆明池不仅容量极大,其水质清澈也是极其有名的。隋诗人虞世基在《长安秋》中曾咏道:"寒露台前晓露清,昆明池水秋色明。"可见,至隋代,昆明池水还是很洁净的,因而其作用也就显得至为重要,起着总蓄水库的作用。昆明池的水源来自滚水,每当水位过高时,它可把多余的水排到沣河。其供水渠道分为两支,第一支流向长安城南面和东面,同漕渠相接,通向灞桥,供应城南地区的用水,并起着调节漕渠水量大小的作用。第二支由长安城的西南角流入沧池和太液池。未央宫和长乐宫的用水依靠沧池,而太液池供应建章宫的用水。昆明池同时具备调节水量和控制水流的作用,为后代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和范例。宋代著名地理学家程大昌首先注意到昆明池和都城用水有关,他在《雍录》一书中写道:"昆明甚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为都城之用,于是并城疏别三派,城内外皆赖之。"清代北京修建的昆明池,作用就与汉昆明池的作用完全相同。今天在现代化的城市规模建设中,这种修建供水水库的方法还被广泛地使用着。由于昆明池水源丰沛,来往船只出入自如。另外,昆明池所在地的斗门镇,因地处昆明池与沣水相通的调节斗渠闸口处,而得名斗门镇。3
_; _* m) m# p6 G$ G4 ]
昆明池还具备航运之利。西汉时,从石闼堰入昆明池的故渠中段在秦时已经存在,为秦代漆渠的一段。昆明池南沿渠(石匣口、普贤寺等村)百姓称之为"秦渠河",当时修筑的目的是运输从子午古道挑来的山货。汉武帝修建昆明池后,从池东开口引水,东北流经今西安市西北汉长安城遗址南,至今西安市区北分为两支,一支北注渭水,一支东流横绝灞河注入通向黄河的漕渠,为漕渠上源。昆明渠遗址在今西安市郊区还隐约可辨。唐大和年间,昆明池干涸后,其航运功能遂告终止。从昆明池引出的水进入长安城周围的漕渠、王渠,而且流进城内的明渠,明渠在城内作为排水沟也是有效的。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的激增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致使水上航运常受泥沙淤泥阻困。为了保证京城粮食、燃料、铁器和其他物资的顺利运送,汉武帝在元光三年(前131)开凿漕渠,三年后成,漕运大便。其后昆明池的开凿,使长安城的航运从八水、临潼、渭南、二华夹槽,经潼关县的三河口直接与黄河相连,极大地便利了长安城附近物资的运输贸易。今咸阳附近为渭河中下游的分界,下游水量比较平缓,河道宽阔,因昆明池的调节.加卜灞、泾、沪等大河的流入.水量大增.为航运提供了天然的便捷。5
J3 ?2 u5 Y- [* O2 ~3 o
5、文人墨客与昆明池1 c2 g% a+ X! `7 O' n
昆明池的堤岸上柳树成荫,廊房环绕,每至夏季,荷香阵阵,池中鱼虾肥美鲜嫩,景色如画,无异于江南水乡,可以称得上北国大地的人间仙境。西汉以后,从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5)至唐大历二年(768),历代皇帝多次驾临昆明池。至于文人墨客于此送亲访友,游池观景,抒发怀抱,更是不胜枚7
D2 V* s( l6 O: N$ B( o0 f
(王作良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