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作历史上翰墨飘香的河朔书院

(2009-12-27 17:00:10)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品文

焦作历史上翰墨飘香的河朔书院

书院在我国起源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是近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繁荣、辉煌的根基和源泉。据学者粗略统计,焦作地区比较著名的书院有21所,其中河朔书院曾在历史上翰墨飘香,至今尤闻。  

河朔书院遗址,在今武陟县木城镇(原名木栾店)东南,即现在武陟县第一中学所在地,是著名古迹之一。河朔书院,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河北道台(今焦作地区当时属河北道)刘体勲(重)创设,彰德府知府刘荫棠、卫辉府知府耿省修葺,并颁文劝捐以助。刘体重为官绅捐建河朔书院工竣,咨请(具文呈请)会详具奏,分别奖励以昭激劝事中说:“ 窃(自己)惟(想,思考)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辅而行,所以乐育人才,培植风俗……意思是:我认为设立书院,与建立学校互为补充,不仅能够培养人才,而且还能树立良好的风气导向。此前皇上多次颁布旨意,要求各地整顿(教育),凡担任地方官的,理应以此为动力,图谋振兴之举。我承蒙上司恩典,担任河北道台(观察使),于道光十五年四月到任后,就注意观察所属彰卫怀三府的士子,发现他们虽然知道学习,但是见闻不广,而且思路眼光也往往只考虑到本地当前。而且武陟是道署驻扎之地,历来没有官设书院,是教育体制上的遗憾和缺漏。因此考虑建设规模较大的书院,请来好的教师,选择三郡优秀的读书人,在一起共同修习学业,使得他们能够互相学习补充,完善自己,提高素质。
     
由于工程浩大,官方难以独力支撑,于是我先捐赠白银三千两做为首倡,并撰文劝谕下属官员根据各自力量共行捐助义举,并令武陟县令踏勘地段,准备开工兴建。一面选取所辖地区的在校学生百名,于道光十六年二月,暂借武陟旧有安昌书院地方,请来老师开始授课,并根据收到的捐助情况,发给老师工资,供应伙食。又据三府五厅二十五县所报,各地官民得知此项义举后,踊跃捐助,截至道光十七年年底,先后捐银二万一千七百余两,连同我自己捐助的共计二万四千七百余两,现在已经都作为本金存入本地商号(银号),自十八年正月初一日开始按月生息,用以供给师生工资伙食取暖等项需求。再据武陟县禀报,已选得该县木栾店东南角民地五十五亩三分,议定价格为六百二十五千三百七十五文,其地势宽平,高亢干爽,可以用来建设书院,已令工匠进行预算,约需工料钱一万三千缗,我已亲自加以复核无误,并且还要再捐钱一千二百千文。”

“经过慎重挑选,由家庭富裕、做事谨慎端正的首事职员宋铋负责工程建设,并委派在道署试用的见习人员宋炽,驻在工地进行监理。随后据卫辉府耿知府、黄沁厅于副长、拣发(候补)知县郭承绪、大挑(待选)知县左庭实、县丞姚启、主簿王文绪,以及试用见习人员宋炽、首事职员宋铋,并客籍长洲的县职员龚国治、上元县职员袁汝霖、大兴县监生顾铤、赵城县增贡生刘淦等先后捐献钱款一万二千二百八十二千文,连同我自己所捐共计钱一万三千四百八十二千文,于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动工建设河朔书院一所。计建头门三间、二门三间、讲堂五间、大厅三间、东西两对厅、书楼上下六间,东院厅房三间、套房二间、厢房六间、门楼一间,西院厅房三间、船房六间、茅厅一座、前后斋舍九十五间、厨房水井沐浴等设施齐全,又于院之西偏起建河北纵祀十贤三儒祠三间,捲棚三间,门楼一间,开凿泮池,砌三孔桥一座,周围栽植树木一百四十三株以求风水运畅,于道光十七年五月全部竣工,所有学生随即搬迁到这里。”

讲堂4座,分别命名为“友善论古之堂”、“寻乐精舍”、“博文”、“约礼”;藏书楼1座,名“更上一层”;东西书房各1座,分别命名为“红蕖吟馆”、“深柳书堂”;斋舍15座,分别命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春华”、“秋实”、“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豫禁”、“时可”、“孙施”、“摩善”;还设有山长、监院住所。

    书院主要祭祀孔子,从祭端木子、卜子、高子、公孙子、句子、廉子、琴子、□(不清,疑为“遽”)子、奚容子、秋子和韩愈、许衡、孙奇逢等十贤三儒。

书院题有对联:“学术仰薪传,义路礼门崇正轨;典型昭梓敬,偶笾奇俎肃明禋。”清代桂良题十贤三儒祠。“皆有圣人之一体;先得我心所同然。”清代刘体重题十贤三儒祠。“忆江右典郡以来,曾主管鹿洞鹅湖鹭渚,而恪守规条,因思乡国观摩,友善士斯称善士;迨河朔协防之暇,恒景仰蘧子吏部魏公,而奉循矩矱,益信诗书颂读,论古人须学古人。”清代刘体重题讲堂。“且仿元龙百尺;安得广厦千间。”清代梅平戴题正楼。“看理原活泼泼地;养心到常惺惺时。”清代李棠阶题正厅。“强识曾通廿一史;博闻尽读十三经。”清代李秉章题东厢。“希圣门以约鲜失;原诸子非礼勿行。”清代杨维庚题西厢。“为爱溪莲因著说;偶分淇竹可言诗。”清代袁俊题东园。“爱到名花书有味;吟成好句室生香。”清代张庆昌题西园。“重帘迎旭横湘水;曲榭回风漾柳丝。”清代刘敦元题船榭。“达人解其会;即事多所欣。”清代颜崇濂题草亭。
    聘请进士袁俊为掌教主讲,聚彰德(今安阳)、卫辉(今卫辉)、怀庆(今沁阳)三郡秀士100多人于一堂,训诲谆诚,诸生感奋,多有“登拔萃科及捷甲乙科者”。道光十九年聘前翰林院庶吉士金安澜主讲,撰有《河朔书院记》。咸丰年间,曾任户、礼、工三部尚书的李棠阶任主讲1318491861年),逢朔望日登堂讲授,与诸生论义利之辨,立规约10余条,命诸生于课艺之外,研习经史、性理、经济等科,务期“学有实用,人心真儒”。书院共开办了60余年。在清末改制中,1902年,改为“河朔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河朔中学堂改为河朔法政学校。民国2年,改为豫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民国3年,改为豫北甲种商业学校。民国11年,改为河南省立甲种第二商业学校。民国13年,改为省立第二商业学校。民国16年,改为河南省立第十四中学。民国23年(1934年),改为省立武陟中学。解放战争期间,学校流动上课于本县乔庙、郑州市惠济桥、任砦等地。1948年,迁校于江西省永泰镇。1949年,学校在湖南省衡阳解体。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重建武陟中学。(全文2440字符)         

200912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