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历史上翰墨飘香的河朔书院
(2009-12-27 17:00: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品文 |
焦作历史上翰墨飘香的河朔书院
书院在我国起源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是近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繁荣、辉煌的根基和源泉。据学者粗略统计,焦作地区比较著名的书院有21所,其中河朔书院曾在历史上翰墨飘香,至今尤闻。
河朔书院遗址,在今武陟县木城镇(原名木栾店)东南,即现在武陟县第一中学所在地,是著名古迹之一。河朔书院,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河北道台(今焦作地区当时属河北道)刘体勲(重)创设,彰德府知府刘荫棠、卫辉府知府耿省修葺,并颁文劝捐以助。刘体重为官绅捐建河朔书院工竣,咨请(具文呈请)会详具奏,分别奖励以昭激劝事中说:“
“经过慎重挑选,由家庭富裕、做事谨慎端正的首事职员宋铋负责工程建设,并委派在道署试用的见习人员宋炽,驻在工地进行监理。随后据卫辉府耿知府、黄沁厅于副长、拣发(候补)知县郭承绪、大挑(待选)知县左庭实、县丞姚启、主簿王文绪,以及试用见习人员宋炽、首事职员宋铋,并客籍长洲的县职员龚国治、上元县职员袁汝霖、大兴县监生顾铤、赵城县增贡生刘淦等先后捐献钱款一万二千二百八十二千文,连同我自己所捐共计钱一万三千四百八十二千文,于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动工建设河朔书院一所。计建头门三间、二门三间、讲堂五间、大厅三间、东西两对厅、书楼上下六间,东院厅房三间、套房二间、厢房六间、门楼一间,西院厅房三间、船房六间、茅厅一座、前后斋舍九十五间、厨房水井沐浴等设施齐全,又于院之西偏起建河北纵祀十贤三儒祠三间,捲棚三间,门楼一间,开凿泮池,砌三孔桥一座,周围栽植树木一百四十三株以求风水运畅,于道光十七年五月全部竣工,所有学生随即搬迁到这里。”
讲堂4座,分别命名为“友善论古之堂”、“寻乐精舍”、“博文”、“约礼”;藏书楼1座,名“更上一层”;东西书房各1座,分别命名为“红蕖吟馆”、“深柳书堂”;斋舍15座,分别命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春华”、“秋实”、“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豫禁”、“时可”、“孙施”、“摩善”;还设有山长、监院住所。
书院题有对联:“学术仰薪传,义路礼门崇正轨;典型昭梓敬,偶笾奇俎肃明禋。”清代桂良题十贤三儒祠。“皆有圣人之一体;先得我心所同然。”清代刘体重题十贤三儒祠。“忆江右典郡以来,曾主管鹿洞鹅湖鹭渚,而恪守规条,因思乡国观摩,友善士斯称善士;迨河朔协防之暇,恒景仰蘧子吏部魏公,而奉循矩矱,益信诗书颂读,论古人须学古人。”清代刘体重题讲堂。“且仿元龙百尺;安得广厦千间。”清代梅平戴题正楼。“看理原活泼泼地;养心到常惺惺时。”清代李棠阶题正厅。“强识曾通廿一史;博闻尽读十三经。”清代李秉章题东厢。“希圣门以约鲜失;原诸子非礼勿行。”清代杨维庚题西厢。“为爱溪莲因著说;偶分淇竹可言诗。”清代袁俊题东园。“爱到名花书有味;吟成好句室生香。”清代张庆昌题西园。“重帘迎旭横湘水;曲榭回风漾柳丝。”清代刘敦元题船榭。“达人解其会;即事多所欣。”清代颜崇濂题草亭。
民国元年(1912年),河朔中学堂改为河朔法政学校。民国2年,改为豫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民国3年,改为豫北甲种商业学校。民国11年,改为河南省立甲种第二商业学校。民国13年,改为省立第二商业学校。民国16年,改为河南省立第十四中学。民国23年(1934年),改为省立武陟中学。解放战争期间,学校流动上课于本县乔庙、郑州市惠济桥、任砦等地。1948年,迁校于江西省永泰镇。1949年,学校在湖南省衡阳解体。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重建武陟中学。(全文2440字符)
2009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