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月十六跑百病

(2011-02-16 17:45:17)
标签:

李兆庆出版

李兆庆村庄系列

李兆庆新浪博客

中印文化节

文化

分类: 散文
 正月十六跑百病
  
  在豫东北平原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过了“一年明月打头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后,也就是正月十六,一直流传着跑百病的风俗。跑百病,也叫走百病,跑百步,游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谚曰:“跑一跑,不见老”。
  每逢正月十六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只要能跑得动的,都起得特别早。跑百病时兼迎喜神爷,所以要向喜神爷来的方向跑。我们一般朝家后的麦田跑,走到麦田尾部,再沿着宽敞的场院走两遭,围着火堆烤烤火后,跑百病的功仪式才算落下帷幕。不仅人跑,有牛的牵着牛跑,有羊的还要牵着羊跑,而且要围着水井转三圈,并向井里扔块坷垃。然后有的跑完百病,还要灸腰带。就是点一把经年端午节编的艾绳,再点上三炷香,给小孩、老人灸腰带,边灸边念叨:“年下的香,端午的艾,正月十五灸腰带,灸的小孩不生病,灸的老人病不癞。”灸了腰带还可以拿着在自己的门枕、梁头上来回摩擦几下,叫“正月十六天不亮,灸门枕,灸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正月十六灸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
  我这几年每次回家过年都是来去匆匆,在家呆的时间很是短暂。屈指算来,有十多年没在家里过元宵节了,没有吃上只有在元宵节才能分享的美食——花糕,更别说跟随老少爷们一起跑百病了。
  从我记事起,就听奶奶唠叨:“正月十六跑百病,跑里大人小孩不生病。”虽然有十多年没在老家过小年了,但我对“正月十六跑百病”这个民俗记忆犹新。我素来喜欢民风民俗的东西,年少时能玩的节目少之又少,便爱凑热闹,更是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开始年龄小,对“跑百病”的含义不甚了解,只知道正月十六“跑百病”也是一个年俗,而且跑过后一年不会生病。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刚迈进腊月门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为止的。等吃完了花糕,打完了自制的灯笼,忙忙碌碌、热热闹闹、高高兴兴的年味才在孩子的注目礼中渐渐走远。此时,跑百病的民俗便紧随其后,于元宵节后的次日一大早登场了。这习俗不知源于何时,无从查考,也不知自何时起在黄河中下游的平原一带发扬光大的。反正是清楚地记得,打我有记事起,跑百病的氛围在乡村里就已经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了。
  元宵之夜,于一般人而言,该放的鞭炮已经放完,该燃放的烟花也几乎没有保留。真实应了那句老话——狗窝里放不住干粮。可是,对我们来说,鞭炮要留一点,烟花也不能完全放完,这些东西都要留点,作为春节的最后念想和缅怀,也是作为跑百病必不可少的一环。
  那时候,家中基本上没有司晨的钟表,不知道具体时间,反正是感觉刚躺下不久,就会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时从家门口传来,我知道此时已到了我们约定好的跑百病的时间了。因为大家都参与这样的活动,所以参不参加全靠自觉。谁也不叫谁,顶多就是用鞭炮在大门口打个招呼而已。我通常是在暖融融的被窝里被父母叫醒的,一骨碌爬将起来,穿上只有过年时才能穿的新棉衣新棉裤,牵着自己心爱的土黄狗,有时是踏着厚厚的残雪,有时是顶着凌厉的寒风,跟随着父亲去“跑百病”。这时村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人们和哞咩乱叫的牛羊,大家的脸上再度洋溢着节日的笑容,携带一把柴火,边互相打着招呼,边撒开脚丫子往家北疾走。柴火是跑百病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还有鞭炮,不过,这东西我已经提前准备好了,睡觉之前就把自己精心积攒下的鞭炮放在了口袋里,大的两响、小的鞭炮一应俱全。
  家北麦田尽头的场院,距村庄约六七百米,是每年全村老少跑百病的目的地,一来那里是家北方向,二来那里地面广阔,容量大。因此,许多年来,乡亲们心照不宣地就认定了那处地方作为吉地。正月十六一大早,全村的不管男女老幼,都抱着柴火朝那儿奔。等“天也不早了,来的人也不少”的时候,跑百病仪式就正常举行。大家都一声不响地将怀中的柴火拿出来,堆放在场院的中间。然后,静静地等待年迈的老人亲自用火柴将圣火点燃。有风的时候,大家还要围拢起来挡风。等火烧起来了,气氛开始随之活跃起来,听着那麦秸、豆秸、玉米秸等柴火哔哔剥剥的响声,大家就开始围拢起来,手拉着手,边烤火边念叨:烤烤脸,跑灾险;烤烤腚,不生病。就这么一两句短语,反复念叨不停,直至柴火烧完,剩下灰烬为止。此时,大家烤得浑身发热,精神便开始亢奋起来,纷纷从各人兜里掏出春节放剩下的鞭炮,扔在灰烬之中,直听得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寂静的清晨发出脆响,直看到灰烬被炸的灰飞烟灭,每年一度跑百病的仪式才算是达到了高潮。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逐步理解了“跑百步”也就是“跑百病”的真正含义。首先,“跑百病”是由“跑百步”的谐音而来,就是每年的正月十六这天凌晨,在太阳出来之前,乡亲们要出门往北跑,而且至少要跑到百步以上,这样就可以把一年所有的病灾都跑掉,在新的一年里不会生病遭灾,也就是说百病不侵,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而已。其次,这个“跑百病”的“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步跑,而是慢慢悠悠地往北走一段路,之所以称为“跑百病”而不是“走百病”,就是要把百病跑掉的意思,“跑”比“走”更有力度,病都跑掉了,身体自然就健康了。牵着牛羊“跑百病”,是希望家畜也不生病。
  这就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一带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习俗,像在田野里望风而长的麦子割了一茬又一茬,延续了一年又一年,父老乡亲们一直乐此不彼,跑走的是病灾,留下的是健康,带来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