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
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给我寄来了《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三本:《算命》、《活着》、《再见乌托邦》。中国独立纪录片一直是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是清影工作室根据其免费影像放映计划,以纪录片作者访谈为主,兼有对作品的介绍,努力记录下导演与观众交流的每一个精彩问答并认真地录音整理而形成:这将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
http://s15/mw690/4ca34877gd4e6a291b2ce&690
每周六下午4点半,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都会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3层免费放映一部纪录片。从2009年春开始,已经陆续放映了150多部。一个能容纳100多人的多功能厅,观众多则满座,一般维持在五六十人。也许,纪录片能公开放映的机会不多,纪录片导演也没有商业片导演那么“忙”,所以大部分时候,导演本人也会亲到放映现场与观众交流。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冯艳讲她被抓的故事,盛志民讲摇滚和撒娇的区别,张以庆讲《幼儿园》之后无法再拍纪录片的心情,徐童讲东北的见闻,蒋樾讲理想横行的年代”。“为什么要拍纪录片?”“我心疼他们。”一位女导演回答。
从1990年吴文光的《流浪北京》算起,中国的独立纪录片迄今虽然只有22年的历史,但制作了为数不少的独立纪录片。遗憾的是由于独立纪录片的特质和条件所限,这些纪录片的传播极为有限,故此这些创作的整理也就难能可贵。其中有些作者我是认识的并曾与之交流过,如张以庆、书云、范立欣等,但更多的并未谋面,甚至就连他的作品也是只闻其名,未见其片。所以出版这套书对于我国纪录片类型化生产、多样化创作和多元化发展意义重大,对于纪录片创作者和研究者也是学习、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什么是独立纪录片?中国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纪录片吗?学界一直有争议,我曾撰写《社会场域的独立纪录片》一文探讨过。纪录片也可以按媒体纪录片和作者纪录片来划分,如不严格的话独立纪录片可归入作者纪录片。独立,首先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气质,其次是相对独立的制作,虽然艰难但创作的自由度更大。照此标准,其实在清影放映的并非全是独立纪录片,例如金铁木导演的作品。虽然我十分喜欢金导的《复活的军团》和《圆明园》,但我觉得历史纪录片更多的是历史学家的观点。如果再挑点瑕疵的话,顾长卫的序太随意了,推荐的名人中有的也不是纪录片人。
不过,总的来看此书的策划撰写、装帧出版还是不错的,我作为非著名纪录片人在此向各位纪录片爱好者、创作者和研究者推荐,并向清影工作室的辛勤劳动致敬!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坚持不懈,给中国纪录片奉献更多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同时我更希望有更多的“清影”,更多的独立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最后,感谢陈昌凤教授的转达和促使,让我得此好书。这是一部带着体温的书。正如雷建军老师在书中后记所言:以影像温暖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