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电台节目-这位父亲好“变态”

(2011-12-03 14:50:03)
标签:

曹小明

宝鸡

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

精神疾病

情感

夫妻闹离婚 丈夫浇汽油烧3岁女儿 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FM105.3 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  每周六上午9:00--10:00   为爱心跳-幸福密码,欢迎您的收听与参与!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参与方式:短信发送至 1062978971053或者 加QQ群: 140118217幸福密码群,或者登陆新浪微博1053明波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与参与!

 
       
       于大多数孩子来讲,过生日就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唱着生日歌,靠在父母温暖的臂弯享受暖暖爱意。然而宝鸡陈仓区阳平镇的妞妞(化名)在生日前夕,却遭遇了不幸。11月19日中午,她漂亮的脸庞上被自己的父亲亲手倒上了汽油,随着打火机的点燃,她的人生就此发生改变。近日因夫妻闹离婚丈夫浇汽油烧3岁女儿的新闻掀起轩然大波。具体新闻请参看下面宝鸡特快上的详细报道。http://baoji.hsw.cn/system/2011/11/26/051168304.shtml
 
        今日之所以再提此事,是想和大家探讨一种现象,或者一种心理疾病吧。作为心理咨询师,透过妞妞事件看到的,我要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能及时发现事情的变化,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事情不可挽回啦,再去寻找原因。
 
        事件当中那个“丧尽天良”的父亲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行为,新闻导报中有关他的信息非常少,就报导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端倪我做一个大胆的分析吧。新闻报导中小娟讲,平时稍不顺着他的意思,他就会打去,脾气上来时拿起啥就用啥打我,凳子、棍子都用过。他平时钱不够花就给我打电话,不给就挨打,孩子百天,家人给的压岁钱,他都抢去赌博了,平时打工的钱都给了他,有时候我和孩子没饭吃他都不管。”发前的18日晚上11点多,她就接到了丈夫曹小明的QQ留言,称“我要去死,死的时候也要把娃带上”。小娟赶紧将电话打给公公,“公公一听是我的声音,就挂断了。再打都是无法接通,后面我发了5条短信,问孩子的情况,都没回应。”小娟说。19日早上,她接到丈夫曹小明的电话,曹小明说他和孩子在一起,她还和孩子说了几句话,孩子告诉她,自己和爸爸在咸阳市旬邑县县城,她紧张的心稍稍放下,结果才过了几个小时,就出了这样的事情。小娟嫁出后多次被打,小娟为躲避去外地打工,被其追到打工处强行带人离开未果后,到宿舍,单位去闹,还当着同事的面再次殴打。妞妞外公曾因小娟被打之事找过曹小明,结果曹小明朝自己胳膊连砍三刀,筋都断掉,希望给他机会,妞妞外公不同意时,又到其工地去闹,结果当地派出所出警2次,期间,曾接到女婿电话称要“灭你全家烧光你家房”。等等迹象表明,曹小明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根据新闻报导当中直接给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似乎有违职业操守,毕竟没有见过此人,也为曾了解过,给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诊断,也不是为其开脱罪责。即使他是人格障碍,也无法避免法律的制裁。而是希望通过此案例告诉大家,人格分裂患者通常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的周围出现此类人,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自己,当我们的亲人当中有人有此症状,我们该如何去指导,治疗。
 
下面我们看看,什么是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各个心理过程之特性的总和,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影响自身所有行为并与他人有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一个人的人格在其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与正常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人格障碍并非精神疾病。人格障碍者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异常,而非思维与智力活动的异常。人格障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特征虽然较难概括,但基本具备下列特点:(1)早年开始,一般从青春期开始;(2)情感或意志行为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不稳定,但智力尚可甚至会超出常人;(3)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易冲动;(4)社会适应不良;(5)缺乏自知力和自制力,屡教不改;(6)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很难纠正,预后不良。
 
       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但是根据传统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属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与精神病不同,患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人格障碍应该与人格改变有明确区别。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现人格问题,至成年期呈现明显病理性人格,并延续终身。人格改变或准确地说继发性人格改变,通常出现在成年期,由于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人格偏离。


  根据不同的表现特点,可将人格障碍分为多种类型:偏执型、分裂型、强迫型、冲动型、癔症型、边缘型、依赖型、反社会型等。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叫“悖德性人格障碍”,或称“无情型”。这类人的主要表现有:不真诚,不坦率,不可信赖,缺乏同情心,对人冷酷无情,极端利己主义,缺乏羞耻心和罪恶感,常因微小刺激引发冲动及暴力攻击,对挫折承受力差,违法犯罪后也无悔改之意,常把一切责任归罪于他人。华瑞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华的作案动机和犯罪行为中,不难看出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也充分暴露出其极端自私残忍的心态。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后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发展。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入,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衷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对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标准,反社会人格的十六条明显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进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临床心理学家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人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难度很大,所以重在预防。这包括重视婴幼儿及儿童的心理卫生,重视母爱的作用,重视对集体游戏的参与行为,重视礼貌、同情心及集体意识的教育,鼓励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学习、劳动、体育锻炼和各种文娱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这对预防反社会型人格的形成大有好处。

  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治疗,可分为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及精神外科治疗等。专业治疗工作者应通过与人格障碍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治疗环境,以引导其认识自己的人格缺陷,纠正其偏离的行为模式,鼓励其点滴的进步,制止其错误的行为冲动。通过上述努力,可望获得一定的效果。

  对于情绪易激动,行为易冲动,自我控制力较差者,可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如患者攻击行为明显,冲动后果严重,可在经过本人及家属同意后,进行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以改变其攻击性强的个性。这类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全社会应对此予以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