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和“烟霞满纸”
(2009-12-16 18:44:50)
标签:
烟霞烟霞满纸钟山风景区碑文文化 |
分类: 随想随写 |
烟霞,望文生义,就是如烟的云霞,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那样的景致。我国古代的诗文中,是常常用到“烟霞”这个词的。有兴趣自己去百度,我就不举例了。因为这种景象多见于山水之间,“烟霞”又可代指山水胜景。因为深山美景是文人向往的归隐之处,所以文人诗人写到“烟霞”,也常用以表达或标榜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志趣。
“烟霞”怎么会“满纸”呢?是有个人在山里铺开了文房四宝,正在画画或写作。此时烟霞飘过:“小小的一片云啊,慢慢地走过来,在这里歇歇脚啊,暂时停下来。”结果烟霞的水气把纸都给弄潮了,于是“烟霞满纸”。
哈哈哈,我知道博友读到这里要笑我胡说了。确实是,我开玩笑的。
“烟霞满纸”,是指像“烟霞”一样美好的诗文、图画,用于称赞别人的作品精彩,美不胜收。有兴趣百度一下,肯定也可以找到古代文人、诗人之间的往来应答之作中,常用到“烟霞满纸”、“满纸烟霞”。
现在,写景时“烟霞”可能还时有所见;客套话“烟霞满纸”,就没有多少人用了。近来“烟霞满纸”忽然成了热门词,令我奇怪。一查,原来是余秋雨先生最近为南京钟山风景区题写碑文,有“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之句,让人抓住把柄,批评他极度自恋,居然夸自己的文章“满纸烟霞”真是“王婆卖瓜”“自吹自擂”。
其实,从“命余作文”的“命”字看来(人家没说“请”更没说“求”),余大师还是很谦虚的,所以我认为这里的“烟霞满纸”并非自夸,而是“误用”。他就是把“烟霞满纸”想当然地解作:我在山中写美文,有片烟霞飘过来。或是理解成:我把美景都写到纸上了……
余大师及他的粉丝们对待错误的一贯态度,便是硬把“红肿之处”,夸成“艳若桃李”,我估计他们肯定不会承认余大师的“烟霞满纸”是误用,他们会说,这是活用。
十多年前,余大师将“辞官”之意的“致仕”,误用为获得官职的“致力于仕途”,面对读者纠错,他们就硬说“致”有归还(辞)之意,也有达到的意思,所以在余大师和他的追随者的词典中,“致仕”既可以“辞官”又可以“当官”,到底是“辞”是“当”,全凭余大师高兴怎么用。
于是我就打了“烟霞满纸”四个字百度了一下,果然,有位宋浩浩先生说:“满纸烟霞”是指紫金山的晚霞,没用错。还有一位说,“烟霞满纸”是此文的画龙点睛之语,用得好。他们指责批评余大师用错了词的人,全是因为没被人请去题写碑文,嫉妒余大师了。
但我有个问题,余大师这篇碑文是在哪里写成的?如果余大师确实是在紫金山铺开文房四宝欣然命笔,此时山中恰好烟霞燎绕,还可以算写实,勉强说得通(其实也还是不好,“烟霞满纸”既然有了约定俗成的含意,这样活用,容易被误读)。但如果余大师不是在紫金山下当场挥毫,而是在家中,或是在宾馆写的,那就……
当然,网上对碑文的批评,并不限于文词的毛病。大家最大的意见,是觉得碑文半文半白,酸文假醋,歌功颂德,华丽空洞。“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充满陈腐气,“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充满八股气,“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一般读者认为是劳民伤财,但余大师是当“盛世伟业”来歌颂。
文章好坏,这个见仁见智,我就不参和了,附上碑文,有兴趣自已判断优劣。我写此文主要是怕喜欢余大师文章的学生们受了误导。我得承认,余大师早期确实有不少堪称“烟霞满纸”美文,为此他赢得了大量忠实的读者。但错了就是错了,“烟霞满纸”肯定与大师以前的“致仕”,央视朱军的“家父”一样,属于误用,那是怎么硬拗,谁力挺都改变不了。
附:
钟山风景区碑文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钟山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余秋雨己丑秋文并书